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在自我发展及社会发展进程中,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社会及大自然承担责任,主动进行自觉的责任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体验。责任认知是责任感形成的前提,责任情感是责任感形成的基础,责任意志是责任感形成的保证,责任信念是责任感形成的动力,责任行为是责任感的体现。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普通高中课程培养的目标要求。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课程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1]
1.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诸多问题
当今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发展不均衡,如能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但缺乏坚定的信念和落实社会责任的较少;第二,青少年社会责任水平逐渐升高,特别是责任认知方面;第三,社会责任感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种方式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重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结合学生体验,提高实效性;第四,家庭教育对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形成影响巨大,社会方面的因素也在逐渐影响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2]所以要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从学校方面,还要从社会、家庭方面来进行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2. “三维一体”社会责任感德育培育模式
“三维”即社会责任感教育、家庭责任感教育、学校责任感教育;“一体”即以学生为主体。
2.1社会责任感教育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社会情境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在学生亲历观察、发现、确定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后,再结合所学基本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考、设计解决方案,并实施。实施后进行适度总结讨论及反思。真正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其“行”的本质。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社会资源,努力为学生搭建真实社会情景平台,在社会活动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感,并不断反思,促进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的形成。着重依赖学校课程基地,在真实社会实践中不断参与社会事务,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2.2家庭责任感教育
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家庭成长的环境以及父母亲教育能力水平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多学生的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常产生于没有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家庭中。所以,要加强对家庭责任感教育的指导工作。积极以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等家校合作载体,完善家校共建机制,定期开展家长学习交流会,对家长进行理论学习与指导,提高家庭责任感教育的水平。充分利用好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如家风、孝文化等,让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家校共建中进行精准定向指导,对一些特殊的家庭要进行个别帮扶。对一些特殊学生和家庭带去爱和温暖,让这些学生在爱的氛围中不断健康成长,肩负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
2.3学校责任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例如,学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主要从语文、历史、政治、美术、音乐等人文学科教学,积极渗透本地区特色文化教育,使之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另外聘请专业团队、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挖掘本区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教育历史和校训文化,在学科渗透基础上,要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地区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另外,开展主题式班会课,班会课的课程资源由学生从一周班级学生的实际思想行为动态以及校园、社会热点问题中挖掘,并由班委会组成主题班会课活动小组进行设计和实施。班主任对活动进行指导和点评。
3.结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责任感教育、家庭责任感教育和学校责任感教育共同目标, 这使得社会责任感教育、家庭责任感教育和学校责任感教育成为统一的整体。要有机建立由家庭、社会、学校组成的三维一体的系统化的德育体系,从而达成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育人目标。坚持在“做中学,学中做”原则,以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为理论引领,在真实社会情景中践行社会责任,让社会责任感的知与行相统一。社会责任感教育中进行教育实施的主体教师先要具有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认知、意志、信念和行为,做好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苏娜.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教育研究,2018(6):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