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新闻采编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新闻采编工作者要主动拥抱数字技术,积极进行能力的迭代升级,以数字技术重构新闻采编的业务流程,不断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
一、数字技术场域下的新闻采编认知变革
当下的数字技术在进行迅速的迭代变革,如果说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技术的演变更新还只是一种媒介的“量变”,只会对信息的传播方式进行有限度的改变,那么当下的数字技术演进已经濒临一种“质变”的层级,会从信息生产、传播方式上对现有生产体系进行深度的重构。对于新闻采编来说,拥抱数字技术,首先是进行认知变革,即要将看待媒介技术的视角从单维度的“机器操作”提升到多维度的“人机共生”。
1.“机器操作”:媒介技术的客体化运用
过往人类对于媒介技术的运用呈现着客体化运用的使用特征,无论是纸质媒介、电子广播媒介还是有线传输媒介,人类对这些媒介的使用仍然是将其作为一种传输工具与表现形式,来对相关的信息内容进行展示。
这种“机器操作”的使用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是,人仍然是绝对的创作主体,外部的媒介方式只是在人创作出内容后,进行展示与传播,人没有在创作工作中被“解放出来”,全部的创作任务仍然集中在创作者个体之上。
甚至由于一些新兴媒介技术的出现,媒介的呈现方式日新月异地变化,对于新闻采编来说,其工作量还显著增大了。在原有的新闻采编流程之后,新闻采编工作者还要额外进行内容的“短视频化”或者“VR化”的流程。因此,随着内容呈现形式的愈加丰富,这种“机器操作”的理念,就会使得新闻采编不仅没有收益于丰富的新闻媒介来提升采编效率,反而增加了整个新闻采编的工作流程与工作量。
但在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随着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相继成熟,新闻采编可以用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这些数字技术,并将其深度融入到媒介生产流程之中,以切实提高新闻采编的生产效率。
2.“人机共生”:数字技术作为人的心智和体力外化延伸
在运用数字技术来重构新闻采编流程的过程中,对于数字技术的看法要明显区别于以往“机器操作”的看法,不再仅仅把数字技术看做是一种外源性的工具,而是真正将其作为自身的有效的延伸。正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经和人紧密相融,并做创作主体的一部分,参与到内容制作的进程中。
在人机共生的认知下进行媒介创作,并不意味着“人”对“技术”的失控,被迫让渡人在新闻采编流程中的全部职责。人依然牢牢把控着新闻采编流程的全过程,并以严格的新闻伦理对最后的结果进行兜底,人类运作新闻活动的心智和体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人类身体相脱离,并在智能机器上获得虚拟呈现,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机共生”。
人的心智与体力可以去操控生产效率更高的人工智能或者大数据技术,这也被部分学者称作“电子义肢”。人作为采编流程的主体,仍然统摄着数字技术与身体劳动,在与数字技术充分融合的过程中,新闻采编效率被大大提高了,数字技术被充分利用。
二、数字技术赋能下新闻采编工作者的角色趋向
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新闻采编工作者面对着极大的“生产力提升”,但相应的,这些新兴的媒介传播现状也对新闻采编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新闻采编工作者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认知,使得自身不断趋向新兴数字技术所形塑的现代化新闻采编工作中角色形象。
1.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协同运用技能
数字技术对于新闻采编的重塑不是“单点式”的,而是全流程重塑,从内容的生产,到内容传播,再到后续的反馈,整个新闻内容的传播逻辑都深刻地与数字技术进行融合。对于新闻采编工作者来说,其对数字技术的运用不再仅仅是独立地运用,而是在整个团队的视角下,与同伴共同进行新闻内容的生产、传播与反馈。就如同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使用印刷工具来重塑整个新闻生产流程一样,新闻采编工作者要以印刷技术的字数限制、排版格式、印制时效来对整个团队进行约束,整个团队都以印刷技术的“语言”,来相互交流。在数字技术时代,新闻团队共同在数字技术的“语言”下进行协作,不断进行内容生产。
因此,对于新闻采编工作者来说,不仅仅要求其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数字技术,更加要求其掌握较为熟练地协同作业的技能,进而使得整个团队深刻经受数字技术的重塑,不断提升其内在的创作力与传播力。
2.不断强化自身的人文关怀
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采编的叙事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期待不再是冷冰冰的信息,而更加期待其中所蕴含的“人情味”。这种从受众“需求端”的转变,也在反作用于新闻采编“生产端”的新闻内容生产。对于新闻采编工作者来说,对于原始新闻素材的处理,不再仅仅追求准确、客观,而要此基础上,赋予新闻内容更多的温度,这种温度便是体现在新闻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传播空间中充斥着各种“自动化生成”的初级信息,为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一些媒介机构运用数字技术来在第一时间进行新闻内容的简要报道。新闻采编工作者在数字技术时代下的最大优势不再是速度和标准,而是其作为“人”的情感关怀。数字技术的狂奔并不会掩盖住受众的情感需求,相反,受众接受媒介渠道赋能之后,可以更加积极地表达自身的情感需求,从而使得具有人文关怀的媒介内容能够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对于新闻采编工作者来说,不断强化自身的人文关怀,是其在数字技术的传播语境中所必然的角色符号,细致地体察人的情感需求也是一名新闻工作的使命与价值。
3.注重发挥“把关人角色”
在数字技术与新闻采编深度结合的进程之中,新闻编辑的“把关人角色”仍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新闻采编工作者,应该坚持新闻伦理规范,做好新闻内容的“第一责任人”,这包括新闻事实核查和保证新闻信息全面两个方面。
从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新闻媒体通过大数据技术自动抓取的新闻内容固然有着其自身的技术优势,但网络中相同信息的数量不必然等同于该信息的完全真实可靠。新闻采编工作者在通过数字技术获取到新闻内容之后,仍然要坚持严格的事实核查,以真实性为核查的首要原则,杜绝虚假、夸张的内容传播。
从信息的全面性来看,当下的网络传播媒介使得“抢新闻”成为每个媒体都要面对的一个重大命题。对于全国各地的信息来说,本地媒体不再有不可撼动的独家优势,通过网络媒介,新闻媒体可以快速关注全国各地发生的信息。但在大家追求新闻即时性的同时,对信息全面性的忽视也不断显现。某些重大新闻事件由于刚开始披露的信息不全面,导致“反转新闻”不断,这都较为严重地损害媒体的权威性。新闻采编工作者要注重发挥把关人作用,对经由网络媒介了解到的新闻信息不盲目转载,而要注重分析该信息是否全面。
三、数字技术对新闻采编业务的流程再造
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基于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新闻采编的业务流程被深刻重构,这些新兴数字技术也不断提升着新闻采编的生产效率与外在形式。
1.不断扩充新闻采集的范围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采集主要依靠新闻采编工作者对繁杂的信息进行捕捉,进而敏锐判断出可供新闻报道的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在便捷信息传输的同时,也使得大量的冗余信息留存在网络之中,互联网中的信息不再呈现匮乏的态势,而是变成了“信息海洋”,有用和无用的信息全部混杂在网络空间,不断被各种网络主体所传播与误读。
因此,在当下的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息抓取成为扩充新闻采集范围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数字技术的显著优势。这种使用大数据技术来扩充新闻采集的范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从辐射的范围上而言,利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搜集舆论场上的热点事件。当下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依靠人工筛选,很难在短时间内浏览全部的信息。而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让新闻采集的范围得到迅速扩充,新闻采编工作者可以依靠网络内容爬取,来自动活动当下舆论场上的热点事件,也可以依靠第三方的信息监测网站,来对当下的热点事件进行直观了解。大数据技术充分将新闻采编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解放出来,可以较为及时迅速地了解到新闻热点,并进行筛选,及时确定需要后续跟踪的新闻选题。
二是从受众关注事件的深度上而言,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受众情感波动,进而追踪出引起情感波动的“元事件”。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中,受众的情感波动是推动新闻内容传播的显著因素,新闻采编工作者依靠情感分析,可以较为及时地分析出当下舆论场中受众的情感走向,除此之外,还可以不断跟踪,深入挖掘出是哪类的新闻事件催生出受众的情感波动。这既可以为当下的新闻采编提供素材,也可以为之后的新闻采编提供借鉴,从而对有“潜力”成为舆论聚集的新闻事件类型有更加直观的归纳。
2.提升新闻采编的处理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逐渐渗透到新闻采编工作的方方面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不断成熟落地,使得人工智能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成为提升新闻编辑处理效率的一个重要媒介技术。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间接帮助新闻编辑提高新闻稿件的处理效率。以澎湃新闻“派生万物开放平台”为例,该平台支持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以澎湃新闻历史所报道的新闻内容为原始数据库,为受访者提供智能问答交互。这为新闻编辑综合查阅以往报道内容,快速梳理编辑思路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支撑。这也使得新闻编辑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从人脑的记忆容量,扩展为机器的储存容量,媒体所有发布的稿件都能被媒体内部的新闻编辑所掌握,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编辑的处理效率。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直接作用于新闻编辑业务流程中,不断提高新闻编辑的处理效率。新闻写作机器人的相关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除了较为基础的信息简报撰写,一些具有复杂逻辑的初级文章,新闻写作机器人也可以较好地生成。以新华社的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为例,自2015年上线,经过多次迭代,已经在体育和财经方面编辑撰写了大量的新闻内容。新闻写作机器人依靠算法逻辑可以进行精准的内容生成、数据分析和文本校对,可以在文字逻辑上实现零失误。这对于新闻采编流程来说,一些较为简单的信息和数据的初步整理归纳环节可以经由新闻写作机器人进行处理后,再由专业的新闻编辑进行二次加工,并通过新闻写作机器人的算法不断优化,来不断促使整个新闻编辑业务流程实时迭代,不断发展。
3.重构传统的新闻采编组织架构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架构是以内容分块传播的架构来进行区隔。广播电视媒体往往以频率、频道来进行新闻采编的组织架构,纸质媒体则以版面、栏目来进行新闻采编的组织架构。这种“块块分割”的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明确了各部分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适应追求信息高速流动的数字时代。
数字技术要求新闻媒体的采编组织架构进行整合,将“块快分割”转变为“条条共通”,这具体包含两方面。
一是强调“变块为条”。这里所谓的“条”,便是指受众的垂类需求,即具体的新闻内容分类。在传统媒体时代,各地的日报作为所在地的党委机关报,承担着耳目喉舌的作用,其报道内容也多聚焦严肃政治内容,而各地的晚报、都市报则带有较强的娱乐属性,聚焦各地民众的身边小事和一些较为轻松的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的当下,新闻的类别经由受众的兴趣呈现更加细分的状态,新闻采编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来归纳总结不同新闻类型,受众所关注的重点,并有侧重地进行新闻编辑。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不再以媒介内容的栏目为区隔,而更加以受众的需求为分类,着重通过大数据模型、舆情分析等数字技术捕捉受众对不同类别新闻事件的需求。
二是强调连接共通。这里的共通不仅仅指新闻编辑之间的共通,而更是指整个新闻团队之间经由数字技术实现充分的连接和共同。数字技术的显著特点就是将新闻的生产过程迁移到“云”中,在网络的线上空间完成整个新闻采编的过程。新闻采编的组织框架需要一方面将所有新闻编辑充分连接,另一方面,也要将记者、平台运营等团队的其他人纳入到新闻采编的环节之中。在当下,新闻采编更应该坚持一种结果导向,而不仅仅局限于完成采编工作,坚持结果导向就要求新闻编辑要在进行采编时,与记者、平台运营等其他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实现素材收集、编辑、分发的共通共享,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四、结语
以新闻写作机器人、大数据抓取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以往的数字技术还仅仅停留在对线下的采编环节进行电脑化的升级改造,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成基本事实内容的数字技术不断被各大媒体机构应用再采编环节之中。而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渐实现从“简单事实内容”到“复杂逻辑判断”的转变,这也意味着,数字技术对于采编流程的重塑不再停留在技术性的外源式改变,而是真正涉及到新闻采编的认知变革、新闻采编工作者自身的角色趋向,以及最为核心的,整个新闻采编的业务流程。新闻采编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当下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不断进行变革,拥抱数字技术,进而创作出更好的媒介产品,来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影响力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1]张静.人工智能新闻采编模式的认知科学哲学探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8):33-36.
[2]杨博如.故事化、可视化: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的叙事革新与应用[J].新闻前哨,2023,(14):27-29.
[3]杨婷.大数据时代县级融媒体新闻采编模式创新[J].记者摇篮,2023,(08):3-5.
[4]王致远.AI技术在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电视技术,2023,48(08):66-68.
[5]潘曙雅,张璇.智媒时代新闻采编业务的重构[J].新闻与写作,2018,(04):48-51.
[6]要春丽.试论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途径与方法[J].新闻传播,2017,(09):109+111.
作者简介:姓名:孙革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69.04.04 籍贯:辽宁大连庄河 职务:编辑 学历:大本 研究方向: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