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作品对高校新闻宣传赋能探究
谢炯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谢炯明,. 融媒体作品对高校新闻宣传赋能探究[J]. 中国新闻传播,2024.10. DOI:10.12721/ccn.2024.158455.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融媒体以其跨平台、多终端、强互动的特点,为高校新闻宣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得新闻信息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的单一渠道传播向多元化、即时化、互动化方向发展。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分析融媒体作品在高校新闻宣传中面临的挑战,并着重探究融媒体作品如何赋能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通过本研究,希望能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 融媒体;高校新闻宣传;赋能
DOI:10.12721/ccn.2024.158455
基金资助:

一、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现状分析

1.1 融媒体时代的特征及其对高校新闻宣传的影响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而是向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领域拓展。这种跨平台、多终端的传播方式,使得高校新闻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覆盖到师生及社会各界,提高了新闻宣传的效率和影响力。

1.2 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在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加强融媒体建设,推动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一方面,高校新闻宣传部门积极引进和培养融媒体人才,提升团队的技术融合能力,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高校也加强与各大媒体的合作,建立紧密的联系与沟通机制,提高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在具体实践中,许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多个新媒体渠道,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多元化传播。同时,高校还通过制作专题报道、系列访谈、微电影等形式,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和人物故事,展现高校的独特魅力。这些融媒体作品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新闻宣传的内容形式,也提高了新闻信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新闻宣传部门需要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加强技术融合能力、完善互动机制,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升新闻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

二、融媒体作品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内容创新与同质化

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创新成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核心挑战之一。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受众注意力的分散,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已难以满足师生的多元化需求。高校新闻宣传部门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内容形式,如数据新闻、互动报道、短视频等,以吸引和留住受众。然而,内容创新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资源有限、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内容同质化的问题。部分高校新闻宣传内容缺乏深度和独特性,只是简单地堆砌信息,导致受众产生审美疲劳,降低了新闻宣传的效果。

2.2 技术融合与人才短缺

融媒体作品的制作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包括作品策划、文案撰写、后期音视频编辑、动画制作等方面。然而,当前高校新闻宣传部门普遍面临技术融合能力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融媒体制作团队,导致融媒体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技术融合与人才短缺成为制约高校融媒体作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互动机制单一、受众参与度低

融媒体的一大特点是强互动性,要求作品要与受众之间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然而,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在互动机制建设上还存在不足。部分高校只是单向地发布信息,忽视了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受众的参与度不高。此外,即使有部分高校尝试与受众进行互动,但由于互动形式单一、反馈渠道不畅等问题,也难以达到预期的互动效果。因此,如何建立完善的互动机制,提高受众的参与度,成为高校融媒体作品面临的重要挑战。

2.4 传播效果与评估体系有待加强

融媒体作品的传播效果是衡量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当前高校在评估融媒体作品传播效果时,往往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统计阅读量、点赞数等数据,而忽视了受众的反馈和意见。这种评估方式不仅无法准确反映融媒体作品的真实效果,也难以为后续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对融媒体作品的传播效果进行准确评估,成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新闻宣传部门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加强技术融合能力、完善互动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以提升融媒体作品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三、融媒体作品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赋能探究

融媒体作品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通过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拓宽覆盖面和影响力、提升互动性和参与度、促进创新和发展以及构建品牌形象和文化认同等方式,融媒体作品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3.1 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融媒体作品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元化的传播渠道,极大地增强了高校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图文、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的融合,融媒体作品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展示高校的教学成果、科研进展、文化活动等,使受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从而加深对高校的认知和认同。融媒体作品应注重与受众的情感共鸣,通过讲述师生故事、展现校园风采等方式,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新闻宣传的感染力。

3.2 拓宽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融媒体作品通过跨平台、多终端的传播方式,能够迅速覆盖到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一方面,融媒体作品能够利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精准地将新闻信息推送给目标受众,提高信息的到达率和阅读率;另一方面,融媒体作品还能够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实现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进一步扩大新闻宣传的影响力。这种广泛的覆盖面和强大的影响力,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3.3 提升新闻宣传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融媒体作品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通过设置在线问答、投票调查、评论互动等环节,增强受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这种互动性不仅有助于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反馈,为后续的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指导;还能够激发受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受众成为新闻宣传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融媒体作品可以通过举办线上活动、征集作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

3.4 促进新闻宣传的创新和发展

融媒体作品的出现,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机遇。一方面,融媒体作品要求新闻宣传部门不断探索新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以适应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另一方面,融媒体作品也为新闻宣传部门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加精准、高效。这种创新和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新闻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还能够推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整体进步和升级。

3.5 构建高校品牌形象和文化认同

融媒体作品在展示高校教学成果、科研进展、文化活动等的同时,也在构建和传播高校的品牌形象和文化认同。通过融媒体作品的传播,受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高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从而形成对高校的深刻印象和认同。这种品牌形象和文化认同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能够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高校的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融媒体作品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它不仅丰富了新闻宣传的内容和形式,还拓宽了传播渠道,提高了传播效率,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同时,融媒体作品也促进了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了高校品牌形象和文化认同的构建。展望未来,随着融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范佳茵.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发展路径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1(02):54-57.

[2]赫铭,周学飞,任亭钰,等.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考察[J].新闻采编,2023,(03):21-23.

[3]郝璞玉.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优化策略探析[J].才智,2023,(01):141-144.

[4]菅娉娉,张文钰,黄玉燕.融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路径研究——以济南职业学院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3,(06):51-54.

[5]聂瑞涛.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宣传在高校中的传播力提升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8):70-72.

[6]苗剑飞,刘涧.融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优化策略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3,(08):40-41.

[7]张亚芬.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宣传工作的路径研究[J].中国地市报人,2023,(02):32-33.

[8]罗丹.如何提升高校新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J].记者观察,2023,(03):94-96.

[9]关前裕,张玲.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思考[J].新闻前哨,2022,(24):73-74.

[10]秦聪.新形势下高校融媒体队伍建设路径研究[J].山西青年,2023,(08):166-168.
作者简介:谢炯明(1994-),男,汉族,广东梅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