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白璐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白璐,.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4.1. DOI:10.12724/ccn.2024.157010.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要在文化建设的宏观视野下增强文化主体性。
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建设主体性
DOI:10.12724/ccn.2024.157010
基金资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是分不开的。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守正创新,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因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和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就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代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需要从文化中寻找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传承与发展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是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弘扬民族精神,自觉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使命任务,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将时代精神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要坚持“两个结合”,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文化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三、在文化建设的宏观视野下增强文化主体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坚持“两个结合”,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赓续历史文脉,守护精神家园,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文化新形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我们要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学习文化思想 谱写当代华章[J]. 任哲.北京观察,2023

[2] 深化理解“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J]. 易华勇.群众,2023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J]. 陈丽媛.现代企业文化,2023

[4] 从“文物在说话”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 龙柏林;易湘婷.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 吕英飒.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