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要给予重视,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体育课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体育课程的课堂训练与课余训练,构成了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而现实中,大部分的老师更重视课程的课堂训练,而忽略了课余训练,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
一、初中课余体育训练释义
说到学生,就是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身体机能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许多初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每一名学生都是家中的心肝宝贝,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十分“谨小慎微”,生怕其出现一丝一毫的意外,所以,在周末或其它课余时间,宁可让他们去上各类的培训班或辅导班,也不愿意让他们外出进行户外运动及其他体育训练,所以,当今学生能够得到课余体育训练的机会很少。而这也导致许多学生在身体机能,尤其是爆发力、肺活量、耐力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其成年后呈现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初中体育开展课余训练的必要性。中学要在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课余训练,培育出各种类型的竞技体育专门人才,以学校的体育课程教育和课余体育活动为依据,进行各种类型的课余训练,提高中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运动能力。
二、初中体育课余训练路径
1基于信息化视域推动教学提效
首先,在课余的体育训练过程中,体育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体育训练的照片和录像,帮助学生掌握调整肌肉的方法,放松自己的呼吸,使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适应当前的运动状况,并指导学生按照录像中的有关内容进行科学的放松练习,这种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暂停和反复的练习,帮助学生找到最合适的、最舒服的运动感觉。
其次,在实践过程中,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初中生播放一些关于提中学区神经系统活动、身体协调性、避免伤害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提升其课余训练的科学性。除此之外,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中学生的身体肌肉和动作的和谐发展,提中学生在训练时的安全意识,增强中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并利用对学生之间差异的认识,来制作相应的教学录像,从而提中学生的整体运动能力。
2创建教师资格体系保障教学
在学校中,应当制定出一套严谨的岗位责任制,对从事体育教育的老师要进行严格的选拔,只有具备了专业的教师资格证的人才能胜任相应岗位,否则就不能科学进行各类体育训练。此外,在本区域有关教育部门,还应该给予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在上岗前进行培训。除此之外,在进行层层筛选的同时,作为对体育教师进行培养的院校,也要将取得有关的资格证书,当成是对学生对理论、文化知识和实践学习重点掌握情况的一个衡量指标,从而对体育的实际操作进行更多的关注。为将来的教育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条件允许下,学校还可以与当地的有关体育部进行交流与合作,与当地的体育学院进行合作,本校主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体育院校则负责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培训,这样既可以做到专业化突破,又可以实现双赢的目的。
3解决长短利益及目标关系
现今中学体育的课余训练,最重要的目的与任务就是为学校赢得各类荣誉,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国家各阶级的竞技团队培养出专业的高品质、高素养、高水平的优质人才。因此,处理好当下利益与未来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初中体育教学训练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此外,教师教学成效与个人奖励、职称等多个因素联系在一起,这就造成了某些体育任职教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忽视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使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这种不正确不科学的训练方式,对他们的身心和运动积极性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并对初中体育教学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因此,要做一名优秀的、专业的初中体育老师,就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良好心态,在进行体育课与训练的时候,要对中学生的具体的生理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运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理论,将短期的利益与长期的目的联系起来,从而为初中体育课余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4制定周密详细的教育计划
课余体育训练并不意味着将中学生的所有课余时间都用来进行训练,这种持续、过度的训练不仅会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还会造成他们的消极情绪和疲乏心理,不仅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会降低他们的培训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在进行实际的体育训练过程中应作细致的规划与布置。
如,某一课余训练计划是每一项目统一训练3次,一次训练2小时。在进行训练之前,让学生做半小时的有氧运动,用热身运动训练个人的心肺机能,然后再进行1小时力量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真实体育水准和体育技能,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技巧训练,但是,这种训练模式下,几乎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会感觉到肌肉酸痛。而在充分认识到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老师将每周训练的次数减少一次,即每一项目统一训练2次,每次训练的时间再减少一半,即每次30分钟,将力量练习的时间缩短至20分钟。
经过适当合理地计划调整,同学们都表示自己的肌肉酸疼的情况得到了显著的缓解,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总而言之,在制订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时候,要以对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身体状况的了解为基础,科学地安排其内容,合理地安排其内容,合理地安排其内容。除此之外,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应当积极地与其他科任老师及家长展开交流,既要对中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训练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要对他们的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和课余时间做出一个详尽的计划,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是培养当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及全民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学体育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课余训练的规律和特点,注重体育训练的科学和合理,不能盲目高压训练,应该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训练,为国家培养出德智双并举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龚寅杰.构建“三位一体”模式,提升初中学生身体素质——关于三项体育工作有效整合的探索[J].当代体育,2022(9):0144-0146.
[2]张垒.初中体育课余训练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21):141-142.
[3]黄士渠.浅谈对于初中学生开展课余体育训练重要性及其开展方式分析[J].新课程,2019(26):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