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采写如何用心走用心讲
岳蕾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岳蕾娅,. 新闻故事采写如何用心走用心讲[J]. 中国新闻传播,2024.11. DOI:10.12721/ccn.2024.158463.
摘要: 新时代新闻宣传实践面临新挑战,记者需要不断探索创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最佳的宣传效果与社会效益。本文旨在对新时期背景下写好新闻故事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强调如何通过真实、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新闻,打动人心。
关键词: 讲好中国故事;新闻写作;宣传创新
DOI:10.12721/ccn.2024.158463
基金资助: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报道需要紧扣时代脉搏,以更敏锐的视角、更真实的故事和更亲民的语言,以满足受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新闻工作者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深入基层、贴近生活,才能创作出真实而动人的新闻作品,展现时代风貌,传递中国精神,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新时代新闻故事创作的主要特征

(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民族精神

在当下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快餐式阅读逐渐成为主流。在此背景下,央视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目光,收视率直线上升,成为备受喜爱的佳作。这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舌尖上的中国》表面上看似是在介绍美食,实际上其真正的意图并不止于食物本身。它将美食作为载体,更深层次地挖掘了食物背后的故事,通过呈现亲情、乡愁、家园美丽风光、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将中华文化娓娓道来,触动人心,唤起观众心底最柔软的情感共鸣。

正如坊间所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新闻宣传工作者都清楚,这档节目虽只有6集,每集时长也仅60分钟,但制作过程却十分艰辛。从策划到拍摄,制作团队需要历经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记者与编导翻山越岭,深入村寨,用心捕捉每一个生动细节。换句话说,这是一场用脚步丈量出来的精神美食盛宴,正是通过这种“走路”的过程,节目内容才能真正走心。

(二)深入基层,创作有温度的作品

新闻作品要做到走心,首先需要记者走出去。《舌尖上的中国》虽仅有6集,但每一集从策划到制作,记者与编导深入基层,挖掘背后的人文故事。只有带着信念、真情和使命深入群众,才能捕捉到最生动的细节,创作出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作品。新闻工作者唯有贴近百姓、扎根基层,从平凡的生活中汲取真实素材,才能展现出群众生活的酸甜苦辣,创作出有温度、真实感人的新闻报道。

二、讲好新闻故事的策略

(一)用故事讲新闻,增强可读性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报道需要突破单调、刻板的传统模式,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通过鲜活的情感和人物故事展现新闻的社会价值。这样的报道手法不仅对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作品具备吸引力、故事性和新意。要避免“闭门造车”的写作方式,新闻工作者应怀着真情实感走近新闻中的人物与事件,挖掘其中的真实细节,确保作品真实、鲜活且富有感染力,以吸引读者深入阅读。

(二)注重情感传递,讲好感人故事

新闻作品的核心魅力在于真挚情感的表达和对社会关怀的深度呈现。《攀枝花日报》刊发的报道《90后,最美武警救人的样子最美》凭借真实、感人的故事,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成功弘扬了英雄精神,凸显了社会对无私奉献的认同与尊重。

记者在采写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事件表面,而是深入挖掘英雄生前的每一个细节,从生活点滴到英勇救人的瞬间,用真实的细节再现英雄本色,揭示出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社会价值。  这种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还原事件全过程的方式,帮助读者透过简单的新闻事实,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并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与感动。

新闻工作者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止步于简单的事实罗列,而要从人性的角度深挖细节,将个体的经历与更大的社会情感联系起来,创作出能够触动人心的深度报道。这种报道不仅呈现了人性的光辉与善意,更让读者感受到社会中平凡人的伟大与温暖,彰显了新闻作品中对生命、情感、道德的深入关怀。

 三、用心感受,深度洞察

(一)直面基层社会,书写多维人生

深入采访与用心体验是创作新闻故事的关键所在。记者要走进社会的“边缘”群体,了解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才能真实呈现他们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攀枝花晚报《灵魂家园的守望者》系列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记者走进殡仪馆,采访期间与殡仪职工朝夕相处,细致观察他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状态,以真实的笔触揭开了殡仪行业的神秘面纱。通过报道,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殡仪职工对逝者的尊重和关怀,也展现了他们在这份特殊工作中所流露的人性温度与职业坚守。

(二)多方位呈现,赢得读者共鸣

在讲述平凡岗位劳动者的故事时,记者应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他们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以殡仪馆职工为例,记者在深入采访中,关注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体会他们对逝者的细致关怀与尊重,捕捉那份温暖而有力量的人生最后告别仪式。通过这样的系列报道,不仅反映了殡仪行业真实的面貌,也让社会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产生理解与尊重,在报道中传递出平凡工作背后不平凡的坚守与温情。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应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灵活创新报道形式与内容,以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与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手法呈现新闻事件,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是讲好新闻故事的关键,记者只有真切了解民众的生活,才能捕捉真实而有温度的细节,创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新闻工作者还应注重情感传递与社会关怀,通过平凡故事展现人性的光辉与温暖,引发读者共鸣,激发对社会正能量的认同。同时,新闻报道应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成为推动社会正能量传播的重要力量。记者在报道中要体现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不仅传播信息,更要关注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与精神力量,将新闻报道打造成反映时代精神、传递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在多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也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多渠道、多平台的传播,运用短视频、图文结合、互动直播等多样形式,提升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吸引更多受众关注。与此同时,要善于从细节中挖掘新闻价值,展现立体而真实的故事,保持报道的深度与厚度。同时,记者需具备判断思维和平衡好故事性与新闻真实性,确保报道客观、真实、全面。对社会的观察应真诚而深入,展现多元化的人生状态与社会面貌。

参考文献:

[1] 孙玲玲. 地方媒体做好新闻故事报道的创新路径[J]. 全媒体探索, 2023, (08): 54-55.

[2] 靳芝. 讲好中国故事:新闻创作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地市报人, 2023, (10): 41-42.

[3] 王真. 新闻故事的创作与传播——探析新时代媒体人的创新思路[J]. 新闻文化建设, 2023, (07): 110-11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