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点燃新一轮新闻业革命的引擎,全面拉开重塑和再造新闻与资讯的生产、分发、用户互动及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变革大幕。从国家级电视台到地方新闻机构,AI技术正在新闻播报领域崛起。例如,新华社在2018年引入两个AI主播,分别用于中文和英文的新闻播报。《山东新闻联播》《杭州新闻联播》分别在2023年、2024年推出超写实AI主播“海蓝”和“小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甘肃省广电推出超仿真AI主播“晓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2024中国•AI盛典》的特别节目中,主持人康辉、尼格买提、马凡舒、王冰冰与他们的再生“数字AI主持人共同主持了这一盛典。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AI能够创建出逼真的虚拟主播形象,这些“数字人”不仅可以还原真人主播的外观与声音,同时,语言和肢体的表达极为流畅、自然。AI主播与真人主播在未来很有可能将长期共存,二者各有优势,可以互补合作,相辅相成。而真人主播该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新闻业中保持不可置换的优势?AI如何赋能传媒行业,助力新时代传媒业高效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
一、技术对新闻播报职业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等前沿技术一同为传统新闻业带来变革的同时,更多研究开始聚焦到AI新闻播报。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深度学习、图像生成等领域的突破,AI新闻播报技术已经在多个地区和场景中得到了应用。如ChatGPT,仅上线五天用户突破百万,在文本交互和语言理解方面能力的显著进步或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带来曙光。究其先进性根本:算法革新+算力支持+数据共振,可以实现新闻生成、多语言播报、个性化推送和新闻概括等功能。AIGC的兴起推动人类叩响强人工智能之门,开启传媒向智媒转向的新篇章。[2]例如,新华社推出的AI合成主播,通过提取真人原型的语音、唇形和表情等信息,运用智能合成技术和深度学习联合建模数据库,自动生成与真人类似的新闻播报效果。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播报的真实性,还突破了传统语音图像合成领域的限制。由于AI新闻播报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与环境限制,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十分稳定地传递新闻信息,并快速响应突发新闻事件,信息量大,不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且可以根据观众的喜好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闻体验。此外,打破了语言障碍,促进全球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因此,AI新闻播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随着AI主播的加入,真人主播可以从机械化、重复性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富有创造性、人情味儿的工作中去。相较于传统的新闻播报,AI新闻播报提升了新闻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及准度,但也不乏表达僵化、温度缺失、热点至上等弊端。AI知识储量之大,是人类无法满足的,而人类情感抒发的张力,是AI无法供给的。我们生产制作的很多节目需要我们走向乡间田野,需要我们与大地同频共振,需要我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到新闻现场实地参与和切身感受。此外,真人主播具备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譬如知性优雅的董卿老师,诙谐机智的撒贝宁老师,严谨庄重的康辉老师,温暖亲近的敬一丹老师,青春朝气的龙洋老师……正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AI可以复制我们的肖像,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肢体动作,但这些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真挚的情感是AI目前无法复制的。罗兰T拉斯特提出“未来是情感经济时代”的观点。[3]作者认为,人类发挥优势的地方将逐渐转移到情感领域。真人主播能切实感受新闻事件,与采访对象产生共情,与受众建立情感链接,具备随机应变的经验、临场发挥的技巧……优秀的新闻主播一定是用心吐字、用爱归音,播报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温度的,呈现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有态度的,这是目前的AI技术无法复刻的。人类的智慧与人工的智能在共存、叠加、拥抱的关系中,每个人的创造潜力将被激活到无限大。因此,真人主播必须从单纯的信息传递者转变为更加注重互动、情感交流和个性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不断学习与AI技术协同合作,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新质传播力和媒体引领力。
AI主播的崛起正在倒逼真人主播直面综合能力的考验,这对于真人主播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不可否认,在新闻业引入人工智能驱动的新闻主播无疑是一场改变游戏规则的革命。从技术角度来说,标准化、程序化高的新闻播报有可能被替代,但是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还不能大范围置换真人主播。人工智能在发展的同时,人类的智慧也在进化,尽管技术淘汰了部分机械化作业岗位,但也衍生新的岗位,创造新的机会。从就业市场来看,在AI主播的冲击下,真人主播的职业要求和从业门槛随之提高,因此,真正具有高专业水平和新闻素养的主播将越来越有价值。AI主播和真人新闻主播在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上各有优势和挑战。AI主播在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而真人主播则凭借其独特的“二度创作”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多变的新闻情境时更高质量的反应和解读,在市场中始终保持竞争力。原创性是好作品的标志。[5]有了原创性,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未来,AI主播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融合文化、审美、心理学、艺术学等相关知识。真人主播不仅能够借助AI技术,实现新闻内容生产的优化和创新。同时,AI主播与真人主播可以实现有效的互动合作,共同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先进、高质量的新闻播报体验,结合二者优势,构建更加多元、互动、高效的新闻传播体系。当科技以人为本,为爱而生,这就既给媒体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促进了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二、AI技术的伦理挑战
AI技术依赖于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如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包含用户的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集并用于意想不到的目的,这就意味着隐私权受到侵犯。与此同时,AI新闻播报面临数据滥用和黑客攻击的风险,这就引发了隐私泄露的问题。例如,云存储、互联网连接和多平台数据存储增加了个人信息的暴露风险,缺乏严格的监管和安全措施可能会导致不道德的使用和数据泄露。2024年杭州警方侦破了全国首起利用AI技术“换脸”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犯罪分子仅凭受害人一张静态的照片输入到模型中,再通过编辑带有目的性的文字、语音提出需求,生成一段活体视频,以此谋取不正当利益。为了整治这些乱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数据隐私安全。首先,必须确保AI系统遵循新闻行业的道德规范,并在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保持透明度。其次,应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来保证数据在传输路径或存储位置中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狂飙的AI牢牢系紧安全带。只有通过技术手段、法律规范和公众监督等方面的努力,才能有效保护用户隐私并平衡技术发展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其他技术进步一样,是一把“双刃剑”,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验证面临重大挑战。在这个“万物皆媒”的时代,信息泛滥,高级AI生成内容(AIGC)技术生成的内容难以与真实作品区分,从而导致信息混淆和虚假新闻传播。例如,生成式AI可以创建高度逼真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使得用户难以辨识其真实性,因此引发误导和不实信息传播的风险,甚至这些内容极有可能被用于操纵舆论或进行违法行为。2023年,重庆警方查处了一起利用AI技术模仿新闻风格,一键生成“重庆巫溪一民房发生爆炸事故,4人不幸遇难,官方紧急介入调查”的造谣案件,这一起案件已被公安部列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典型案例。AI技术的滥用或违规使用,不仅冲击了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导致媒体的公信力危机,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个人安全,还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假如AI算法中的数据本身存在偏见,那么模型就有可能受到偏见的干预。此外,开发者在设计算法时,可能会无意或有意地将自身认知的偏差、个人主观意识的倾斜嵌入到系统中,导致算法本身也可能制造偏见。再者,AI系统的设计和部署过程中可能注入或放大社会现有的偏见。算法偏见可能导致社会公平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如果算法在设计时缺乏多样性和客观性,从而对妇女、老年人、有色人种、残疾人、职业属性、地域划分等特定群体产生歧视。这种偏见与歧视不仅会加剧现有的社会矛盾,还可能阻碍社会进步。反观之,如果算法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效应,展现当前AI发展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与最新实践,那便是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惊喜。例如,在《2024中国•AI盛典》中,当算法变成画笔,主持人马凡舒身着AI设计的礼服,上演兼具古典美与科幻感的时装大秀,让受众有了更加美轮美奂的观感体验。
在AI新闻播报中,错误责任归属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从传统上来说,通常归咎于新闻工作者。但AI主播缺乏自我意识,无法承担相应的责任。从伦理方面来看,媒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承担后果,因为是他们定义数据输入标准,提供新闻文本。也有观点认为,软件的开发者在AI新闻生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为是他们制定系统算法、操作模式。不论如何,人类依旧是技术研发、推广,新闻生产、发布的第一责任人和最终的把关者,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相关参与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1、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标准是关键,可以通过增强AI系统的透明度和适应性,优化算法,突破技术壁垒来减少错误,增强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责任界定标准,构建和完善数据内容维护、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就加强对AI技术使用的监管力度,我国将建立健全数字人标准体系,推进数字人术语、数字人管理服务等基础共性标准,以及数字客服、数字员工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2、从社会共识方面出发,必须通过加强伦理审视和价值观的引导,提高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正确认识,助推技术进步与道德约束并行,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确保AI技术在新闻业中的健康有序且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服务社会。《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指出,人工智能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在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多元挑战的背景下,各国应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的原则,通过对话与合作凝聚共识,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于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智能媒体时代,AI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向新闻业袭来,尽管AI技术在新闻播报领域中的应用尚未普及,但发展的浪潮来势汹涌。人类在自己创造的“新物种”中兴奋着、担忧着、享受着、质疑着,处于人工智能带来的“文化震惊”中。庆幸的是,人类的理性也在同步觉醒,面对自己产生的问题,开始自己执笔答题。努力探索人机融合的新形态,牢牢把握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平衡点。拥抱时代变革,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为新闻播报插上矫健的AI“双翼”,关键的是遥控器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打开思路,变“危机”为契机。正如先贤“孔子”所传递的价值:科技的进步与人文的关怀,实乃大仁也。仁者爱人,爱无止境,AI技术与人类智慧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