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不只是媒体的事、涉外部门的事,而是各行各业的事、全社会的事,任何组织、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国际传播的主体。把中央和地方、官方和民间、国内与国外、机构和个人、国企和民企等资源和力量充分发动起来,大家分而说之、合而塑之,才能够多角度、立体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一、当下国际传播中新闻叙事的机遇与挑战概述
(一)当下国际传播中新闻叙事的机遇
当下国际传播中新闻叙事的机遇主要包括新媒体环境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平台多样性、降低报道成本,以及AI技术和短视频、微短剧等新传播路径的使用。首先,新媒体环境为国际新闻报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快速和贴近受众,记者可以实时更新报道,受众也可以即时反馈意见。而且新闻新媒体平台的多样性,如社交媒体、博客和视频分享网站,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新媒体还降低了报道成本,使得更多小型媒体和独立记者能够参与到国际新闻报道中[1]。
其次,AI技术和短视频、微短剧等新传播路径也为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机遇,报业媒体做国际传播在政治高度、新闻视野、文化深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短视频和微短剧已成为报业媒体国际传播路径的有效抓手,AI技术的进步亦是当前报业国际传播难得的机会。省级媒体应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差异化国际传播内容,精准讲述中国故事,确保这些故事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更广泛的文化共鸣与共识。
最后,面对国际传播的新形势,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也是重要的机遇,这包括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推进报业“系统性变革”的实践自觉。通过大型策划、拳头产品、创新机制和先进技术的支撑,开展“国内国际一体”的大传播叙事,坚持用户思维、差异表达、故事引领、服务导向和开放生产,构建“国内国际双赛道双循环双驱动”的大传播模式。
(二)当下国际传播中新闻叙事的挑战
1.信息核实困难,宣传味道浓烈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泛滥和虚假新闻的传播使得核实工作变得更加困难。新媒体的即时性要求记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报道,这可能导致事实核实不足和报道错误。一些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过于突出,缺乏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绘,导致与海外受众无法形成共鸣。因而导致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比例失调,部分媒体习惯“报喜不报忧”,对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三缄其口,这种处理方式可能给外界留下负面印象[2]。
2.内外宣传混淆,导致话语权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一些外宣作品呈现出内宣作品的风格,照搬文件术语和政治术语,未能根据国际传播的规律和受众特点进行调整。而且西方媒体的预设框架,欧美媒体在传播中国形象时,往往带有预设的框架和滤镜,选择性地展示信息,导致中国形象的扭曲。这使得我国在国际传播中面临话语权匮乏的困境,知识生产的主体性不足,导致在国际舆论场中难以与西方媒体展开平等对话和有效竞争。
二、把握当下国际传播中新闻叙事机遇,迎接挑战的策略
(一)构建战略传播体系,展示中国最强音
首先,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确保中国叙事与世界议题相统一。其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率和覆盖范围,也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具体实施上,新闻叙事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国际传播的影响力、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话语的说服力和国际舆论的引导力;二是加强跨文化理解和敏感性培养,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三是利用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所以国际传播中的新闻叙事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二)多元化叙事视角,增强新闻传播力
通过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展示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故事,包括国家或者官方叙事、民间叙事等,以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并结合融媒体技术的应用,利用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视频直播等,增强新闻的互动性和传播力,通过融媒体技术实现“轻传播”和社交裂变。还要构建政治化传播立场,新闻媒体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国际新闻报道需要明确政治立场,站在国家的角度传播信息,表明自身的政治立场。通过讲述具有普遍文化共鸣的故事,展现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以符合国际受众习惯的话语表述讲述中国故事[3]。
所以,当下国际传播中新闻叙事,在新媒体平台上读者可以即时对新闻内容进行评论、点赞或分享,这增强了新闻的传播力,促进了不同观点和信息的交流与碰撞。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分析,发现叙事视角多元化、通俗化程度加深、人文气息增加等特点,这些作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提升了国际传播效果。这些方法展示了如何通过多元化的叙事视角、融媒体技术的应用、政治化传播立场、文化共鸣以及互动性提升来推进国际传播新闻叙事,从而更好地展示中国的故事和价值观
(三)创新新闻传播形式,实现文化情感共鸣
创新才能促进传播,共情才能产生共鸣。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做好国际传播,要避免陷入西方的话语体系,不断创新的对外话语体系,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传播场域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释放中国的价值、中国的意义、中国的主张。“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的理念,需要不断做好阐释,更加生动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4]。
只有抓住人的情感共通处、情绪契合点,把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将心比心,讲述有情感、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才能拉近距离,增强情感认同。而且真实才能直抵人心,讲好中国故事绝不是为了编造漂亮圆满的情节,而是要讲出国家最真实的故事,其实我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处在现在的发展阶段,出现些问题很正常。从来不否认问题,而是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向前进。因此,做好国际传播,需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要“展成就”,也要“讲分寸”,坚持客观理性原则,平实朴实、有理有据地讲好自己的故事,最后沉淀下来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形象。
结语
综上所述,其实当下国际传播中的新闻为叙事内容,既要放远目标,针对各种国际现象进行科学概括;又需要脚踏实地更科学地实现依据我国的现实基础,运用国际传播中的新闻叙事良好方法,讲述好中国的故事,将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新闻叙事与路径创新[J].社会与公益,2023(08):27-30.
[2]邓晶心.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对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VR新闻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河北大学,2023.
[3]吴旋娜.新闻叙事学视域下中国故事创新传播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24):5-8.
[4]欧阳琴芳.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作品的叙事研究[D].吉首大学,2023.
作者简介:杨婉婷,女,民族:汉,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体融合、国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