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客户端现状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工作的手段创新,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由此进入快车道。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民达到10.92亿人,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9.9%,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视频用户10.67亿,即时通信用户10.6亿。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而生的新兴媒体,新闻客户端大行其道,上至国家级媒体,下至县级融媒体中心,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产品。
新闻客户端的流行,与其自身特点密不可分。丰富的资讯资源:新闻客户端通常整合了互联网上的海量新闻资讯,涵盖国内、国际、时政、社会、财经、体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实时推送:新闻客户端能够实时推送最新的新闻信息,确保用户不会错过任何突发事件和热点。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利用先进的个性化推荐技术,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展示个性化的新闻内容。交互性:用户不仅可以决定所接受的信息内容,还可以随时反馈其态度和决定,这种交互性是新闻客户端的独特特点之一。多元化的服务性:不少客户端集合了服务功能,涵盖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做到“掌上通”。
2023(第七届)全国党媒网站高峰论坛发布的《2022—2023报业融合发展观察报告》显示:1330家主要报纸自建客户端达570个,开通率达42.9%,还有13家报纸的客户端新增下载量超过千万。数据表明,仅在报纸领域,新闻客户端搭建的数量就已相当庞大,折射出媒体客户端建设的进程之快、体量之大。
二、新闻客户端存在的问题
集众多优点于一体的新闻客户端,看似包罗万象,将成为传媒市场上的“宠儿”,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是否与期望值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目前除了少量头部产品外,市面上大部分新闻客户端,尤其是地市级的客户端日活率和忠实粉丝量并不高,“繁忙”的读者找不到太多打开它的理由。这便造成了不少新闻客户端陷入了“有端无客”的窘境,其原因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质化严重
首先是内容同质,一些客户端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相比,所发布的内容大同小异。很多媒体普遍是一稿多个平台刊发。尤其是一些传统媒体融合后建设的客户端,基本上是照搬已经生产好的内容,内容枯燥乏味。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并没有减少,新闻客户端更要重视“内容为王”。而现实情况是,许多新闻客户端优质内容不足,甚至尚未建立起适应于移动传播的网络叙事话语体系。二是功能同质。纵观市面上大量新闻客户端,基本上的构架基本一致。打开众多客户端,无非是名称有所变化,栏目设置、页面设计、功能分布等大同小异,缺少创意,对用户的吸引力也不够。
(二)缺乏用户互动
用户原创生产是爆款App的重要生产方式——用户在平台上相互分享、评论、创造,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虽然不少客户端建立了自身的客户端号,用户可以发布内容。新闻资讯也开通了评论功能,甚至还有“问政”“圈子”等功能,很多因为缺乏足够的互动,一些平台甚至常常强硬控评,不注重用户情感培养,在与用户互动上运维不够,用户意识不强,大大影响了用户使用频次和活跃度,打击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降低了用户黏性。
(三)服务功能不强
很多客户端在建设初期,往往忽略了服务这一功能,仅仅是将客户端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早已进入“指尖”时代,“一键办理”“一键查询”已经成为互联网生活的常态。作为与老百姓日常打交道的客户端,如果缺乏了服务功能,仅仅作为单一的资讯平台,很难留得住用户。
(四)专业人才不足
客户端建设和运维不仅需要互联网技术人才,也需要兼具网络思维的传媒人才。但不少地市级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忽略了具备互联网传播能力人才的培育。尤其是在客户端的开发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平台外包,内容生产人员则“就地转岗”。事实上,内容生产还是原来做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这就造成了“新瓶装旧酒”,所生产的内容与传统媒体并无二致,也就达不到传播效果,吸引不了用户。同时,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导致客户端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和应用创新,缺少大数据、云计算、直播互动等技术手段,因此便会造成用户体验欠佳。
三、做好新闻客户端的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现代传播规律,深刻洞察媒体发展趋势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明确了主流媒体改革的目标任务、重点和要求。作为媒体变革的产物,新闻客户端只有牢固树立互联网传播意识,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多元的活动场景,创新与用户互动的形式,强化客户端的服务性,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生存下来。
(一)坚持“内容为王”
作为新闻客户端,坚持以内容取胜,这是立端之本。地市级媒体新闻客户端,尤其应该发挥“舆论主阵地”作用,利用好本身的党媒优势,发挥好“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及时传递最真实的声音,在用户心中树立起“权威”,这样才能吸引受众。
同时,要坚持以原创内容为主、转载内容为辅,并创新表达方式,坚持互联网思维,善于借鉴当下最热门的传播形式,比如可视化传播,可以将重心转移到短视频的生产和传播上来,以“可视化呈现深度原创报道”为理念,将专业深度报道的信息与观点通过视频化方式呈现,这样更能得到用户的关注。
(二)拓展服务功能
当下,我们正在向“生活在媒介中”进发,此时再单纯依靠新闻发布来吸引用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样化的功能服务来提升用户黏性。比如,打通与各级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资源与城市建设的联通共享。将出行、住房、学习、养老等服务,浓缩到一端办理,将用户的生活与客户端深度绑定,提高用户的使用便捷性。同时,强化社交化运营,将平台打造成为多元生态场景,以有效获取大批用户。
做好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职责使命,也是媒体服务功能最直接的体现。作为新闻客户端,更应该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第一时间了解读者的需求,对他们关心的问题、意见大反映多的问题,积极关注报道,这样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
(三)强化技术支撑
媒体深度融合的快与慢、效果的好与坏,很大一方面在于人才的配置。媒体必须要搭建科学的人才梯队,打造全媒体的人才团队。优化人才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全媒体人才,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中促进新闻客户端运营升级。
同时,利用好智能技术,将智能技术应用于平台建设、内容生产、用户反馈等全传播链条,深入洞察用户需求,打造智能化信息服务场景,优化智能服务,力求与用户贴得更近更紧。
(四)坚持全媒体传播
对于媒体的发展来说,客户端不应该只是“单打独斗”,它始终是媒体融合的一环、一份子。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有赖于报、网、端、微、屏等多重协奏,才能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因此,新闻客户端的建设,要放在全媒体体系的建设中来考量。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在功能上要和其他平台体现差异,在运营上要坚持部门协同,在考核上要以传播效果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出形成行之有效的组织运营体系和评价标准。
综上,只有坚持内容为王、服务为要,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全方位推进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运营模式、话语体系、平台技术等变革,地市级新闻客户端才能有可能在浩如星海的客户端中获得用户的关注和日常使用,提升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