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竞争压力增大,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上升。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其健康状况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健康是发展的基石,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增强身体素质,提升抵抗力,应对生活挑战。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加大,但大学生面临多方面压力,影响身心健康发展。体育锻炼成为释放压力、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培养积极生活态度,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良好锻炼习惯,应对竞争压力,实现个人和社会共同进步。
2.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2.1 关于体育锻炼的定义
席宝玉(2005)认为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将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工作、学习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手段[1]。叶海杰等(2018)认为以保持和提高体质为目得的有计划、有内容安排和重复从事的身体运动,包含三个要素由骨骼及产生的身体唯一引起能量由低到高变化的消耗对体质有积极影响[2]。张书皓(2023)认为体育锻炼是指以强健身体、塑造体形为目的的身体活动一般是自愿参加的个人或集体形式的活动讲求自我教育和锻炼效果有时也会采用竞赛方式,但不只是单纯的追求竞赛的成绩而是体会体育锻炼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快乐以及强调其对参与者身心的促进作用[3]。
根据现阶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所论述的体育锻炼的定义涵盖整个广义的体育锻炼目前体育锻炼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竞赛学分别从体育理论中分出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育锻炼概念也将日益完善。因而探讨体育锻炼概念,对完善体育锻炼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正确指导体育锻炼的实践保证体育锻炼活动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
2.2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涉及医学现象、心理现象和社会想象。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曾做过深刻的研究和论述,迄今为止有关心理健康的涵义国内外尚无统一定论和确切的论述。
1949年第三届国际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认为心理健康不仅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是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以及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
高涵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被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还能为本身带来快乐[4]。
2.3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追求心理健康、实现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目标。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甚至同一社会的不同群体对心理健康都有不同的看法。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和心理健康的概念一样迄今仍是众彩纷呈,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站在不同的研究立场上,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方法,做出了不同的描述。世界心理卫生学会心理健康标准:
(1)身体、情感、意志、能力、言行等十分协调的人格。
(2)怀有幸福感和信心。
(3)社会环境中,对待他人彼此谦让,适应能力强。
(4)对待工作和职业,采取措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和创造。
2.4体育锻炼的功能与价值
关于体育锻炼的价值相关的文章与实验研究结论中有很多主要可以归纳成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锻炼的健身价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但可以保持体形的健美,而且可以提高心肺能力,提高人们的最大摄氧量,还可以保持骨密度减少钙的流失,同时促进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使肌肉的含量增多增加,提高身体的柔韧能力以及调节身体成分等。
(2)体育锻炼能够改善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能够有效的促进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各大系统的功能。
(3)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过程,而且各种锻炼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能对外界物体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顺利完成,若长期坚持运动,便能促进人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锐灵。
(4)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体育锻炼的形式多以集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他人紧密协作的密切配合过程,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这样的参与能够有效提高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5)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智力发展。体育锻炼能经常活动平时较少活动的左侧肢体,所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就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发展人的智力。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体育锻炼可以使血液流动加速人脑中供氧量增加,从而智力得到发展。
3.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对人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而锻炼行为发生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也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运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揭示身体能力、身体健康、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身体锻炼与自我概念一的关系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一项综述性研究表明近年来关于自我的研究论文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且多数研究结果都支持身体锻炼对自我概念有积极影响李晓东、张力为。由于身体锻炼可以直接改变人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以及身体素质等外在特质通过这种积极有效的的改变可能内化而改变人的身体自尊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作用。
4.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我国人口素质优化与健康促进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通常具有不平衡、不稳定、可塑性 等特点,易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发展,也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综上所述,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运动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个体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并消除紧张感以缓解压力,增加社会互动。此外,适度的体育锻炼还能提升学业成绩,所以,大学的体育教育应重视对大学生体育思维和运动习惯的培养,这也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综合教育的必然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心态来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 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1):118-120.
[2] 叶海杰,郑开琪,王方正等.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22):195-196.
[3] 林小敏.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40);86-88.
[4] 高涵.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21,40(12):1090-1093.
[5] 陈亮.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16):28-30.
[6] 张书皓,张岚,刘昊馨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特质正念和情绪智力的链式中介效应[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