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面对有新闻价值的突发事件,对编辑记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具备一定的能力与素养的前提下,才能从表面现象中发掘深层的价值与规律。新闻事件往往是由许多细小的细节所组成,它们是新闻事件的象征和生命。在新闻报道中,要注重抓住“细节”,以“细节”的形式再现事件的全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众对真实的渴望,是引导积极意见的根本。通过采编、撰稿、报道等工作,编辑记者可以发挥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对社会的安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加强对细节的把控,扩大报道的影响力,对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成长,以及促进传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获取方式更为便捷,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等载体随时获取信息,也能将自己的经历、身边趣事分享到网络上。融媒体时代的海量信息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而自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让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编辑记者作为信息的筛选者、传递者,最主要任务就是及时准确地传播新闻事实,帮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面对愈发激烈的媒体竞争和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编辑记者只有不断增强脑力、笔力、脚力、眼力,持续加强细节把控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媒体影响力,才能更好地履职,在媒体行业扮演好自身角色。增强细节把控力,要第一时间发现新闻事件,通过关注事件细节,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例如,编辑记者报道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事件时,要准确掌握核污水主要成分、排放核污水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资料,客观宣传核污水排放的危害。积极引导公众放平心态,采取理性态度,防止过度恐慌,不要被谣言和恐慌情绪左右了判断力和行动力。同时,编辑记者要善于剖析事件本质,正向引导公众的消费行为。例如,福岛核污水排放之后,公众对海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关注。编辑记者要及时宣传、科普,尽可能帮助公众消除恐慌心理。主流媒体刊发《中国食盐产源占比》等科普文章,通过介绍我国食用盐的构成和分布,让公众了解我国90%的食用盐来自内陆盐井和湖盐、海盐仅占10%,及时叫停了过量采购食盐的行为。
编辑记者作为媒体从业者,其职业行为对公众及社会生活有着较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体现在撰写、报道新闻稿件等相关工作中。例如,2023年8月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启动“八月乡村吕梁行”乡村振兴系列采风活动。编辑记者深入乡间地头记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显著变化,用可感可知的画面、生动鲜活的笔触,具体形象地展现出了乡村振兴的动人图景和创新实践。可见,编辑记者只有强化“四力”,不断增强细节把控力、影响力,才能深入挖掘并把握新闻事件的核心要素,从而放大新闻事件对公众日常生活的正面影响效应。
2.编辑记者细节把控力与影响力的重要性
采编工作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前提,编辑记者作为采编工作的主体,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采编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强化编辑记者的细节把控力、影响力,不但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新媒体形势的工作需求,还能助推媒体行业在融媒体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高质量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例如,河南商水县农民何刚主动向北京故宫博物院,捐赠自家挖出的19件珍贵文物。在对该事件的报道中,编辑记者紧扣何刚诚实守信的农民形象,真实展现事件细节,包括何刚并不富裕的家庭条件、文物贩子的利益诱惑,以及被挖出元代遗存银器的稀缺性等。对于家境普通的何刚而言,若将19件文物卖给文物贩子,就可以得到一大笔钱,但他不为所动,毅然将文物捐赠给国家,这一行为正是淳朴农民形象的生动体现。在介绍何刚家境时,编辑记者抓住与金钱诱惑相对应的要素,真实刻画何刚日常生活的俭朴细节,让高风亮节的形象跃然于新闻报道中。通过对细节的挖掘和把控,有效强化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公众正面引导。
编辑记者遵循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原则,通过优美的笔触、感人朴实的细节描述,从客观角度帮助公众了解实事全貌,有效增强了新闻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3.提升细节把控力与影响力的培养措施
3.1.做好采编功课
强化细节把控力,不仅要增强新闻敏感度,还要在开展采编工作之前做好充分的策划准备,全面了解新闻事件的发生地点、相关人物、环境背景等。要深入事件发生地多方采访,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例如,每年全国、各地召开两会,都是对编辑记者巨大考验。编辑记者要在会议召开前查阅资料、走访相关部门,回顾一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发生的变化,还要了解代表委员所处行业、意见建议、提案内容等。要及时掌握会议信息、流程,向公众提前预告会议主题,采用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及时跟进报道。一些地方媒体的“记者跑两会”“记者观察”等节目,将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带上两会,通过提问代表委员,第一时间解读政策精神。
3.2.掌握工作方法
从细节入手编发新闻,更容易抓住公众的眼球。编辑记者要提升细节把控力,加强对人物、事件的细节刻画。例如,在货车司机隧道救人不留名的新闻报道中,编辑记者生动刻画了货车司机见义勇为的感人事迹。视频中,一辆汽车撞到隧道防护栏翻车,货车司机发现后立刻停靠,并将三角警示标志放在侧翻车辆附近,最终从车辆后备厢救出了受伤人员。整个救人过程中,货车司机沉着冷静,看到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便悄悄离开了。编辑记者综合了事发现场收集到的视频,对货车司机救人的动作、表情进行特写,充分展现了货车司机见义勇为、不求回报的精神品质,弘扬了新时代社会风尚,也扩大了正面报道的影响力。
3.3.加强日常训练
要强化对新闻事件的细节把控力和影响力,编辑记者应树立职业自觉意识,主动投身专业学习,并在日常采编工作中进行常态化训练,进一步增强新闻敏感度和新闻要素挖掘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要全面掌握国家的政策、文件精神,从发展角度把控新闻事件。要走进基层倾听真实故事,坚持表达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媒体行业中,编辑记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新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融媒体环境中,媒体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此,记者必须要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要注意对新闻事件的实质和细节进行控制,用报道来增强新闻事件对社会的影响,给人们以正面的导向和鼓励,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马登环,马登杰.新媒体环境对新闻编辑记者素质要求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5):218-220.
[2]辛鹏.新闻编辑的融合创新能力提升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4):191-193.
[3]单小书.试析报纸新闻编辑记者创新意识培养方法[J].记者摇篮,2021,(0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