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五育并举”的发展要求,重点突出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引导者,承担着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使命,需要充分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从而更好地落实劳动教育发展需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一、建立劳动课程体系,明确校本育人目标
在课程化背景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可以有效衔接当前中小学的课程,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以劳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正如语文、数学课程一样,劳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给学生传授劳动的技巧,塑造劳动观念。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能够基于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首先明确校本劳动课程的育人目标。这里以“班级卫生一起维护”为主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树立起“在学校要维护好班级的卫生”的认知和观念,从而在做值日生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班级值日的步骤,以及值日中需要完成的各项劳动,如擦黑板、扫地、拖地、擦桌子等等。在这样的课程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一是让学生能够在值日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清洁教室地面,在此过程中尝试运用不同的清洁工具,比如扫把、拖把等,其中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劳动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怎么用扫把将地面上的垃圾归拢起来,然后将其扫进簸箕中,再倒入垃圾桶内。在用拖把时如何将地面拖干净,然后在水龙头处将拖把涮洗干净,放置回原处。第二,学生在值日的过程中还需要尝试用不同方式为班集体服务,比如一些学生可以去擦窗户,给教室中的花草浇水等等。在此过程中通过课程化的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值日的同时学习与其他学生分工与合作的方法。这样的劳动教育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劳动的技巧,将教室的卫生维护好,更有利于通过劳动体验的过程让他们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通过劳动的方式表达对集体的热爱。
二、以劳育德,需亲身实践
小学劳动教育是诠释学生童真、童心的途径,也是学生释放自我天性、体悟多样情感的过程。在新时代的今天,教师不能再延续以往的教学方式,直接以“师讲生听”的形式,仅为学生解读隐含在劳动活动之下的德育元素,而是要请学生真正地参与劳动活动,并进行自我体悟,从而让劳动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大放异彩。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而劳动教育的本质也是实践,对此在劳育中,许多教师都会主动地为学生创建动手操作的机会,期望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掌握劳动的基本技巧。但是,在利用劳动教育滋养学生的灵魂时,部分教师存在误区,认为只需要在学生完成劳动时,为学生剖析劳动光荣的理念,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实则不然。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教师应当对活动本身进行优化设计,让学生在完成劳动的同时,无意识地锻造优良品质,重塑美好人格。比如,在“我能行”的劳动活动中,教师便可以透过不断增加劳动难度的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造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等品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以下关卡,并向学生说明每一关的游戏要求:第一关“叠衣服”:学生需要将散乱的衣服叠整齐;第二关“整理桌面”:学生需要对桌面上的物品进行归类、整理;第三关“清扫地面”:正确使用笤帚,清扫指定区域卫生;第四关“种植植物”:将植物幼苗栽种到花盆中。显然,上述游戏关卡的难度不断增加,当学生完成这些劳动活动后,也在无意识中体验了攻克难关的乐趣,从而更加勇于面对挑战。教师不断提升劳动活动的难度,请学生一一完成劳动任务,能让学生逐步远离懈怠、逃避等不良行为习惯,为学生提供最适宜成长的土壤,从而促进学生坚韧品格的发展。
三、巧引生活素材,强化高尚品格
在目前的劳动教育中,存在一个弊端,即教师过度追求高难度、复杂的劳动活动,期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具备较高的劳动素养,却常常忽视最基本、最日常的劳动活动,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旧难以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很多学到的理念无法在生活中践行。对此,教师有必要请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展开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能自觉针对生活实物展开劳动活动,主动地内化高尚的人格情操。例如,“废物利用”活动是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这一活动,请学生带来生活旧物,以便在丰富活动素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行。在教育准备环节,教师先为学生布置“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并将废旧物品清洗干净”的任务,请学生提前收集、整理过时的衣物、喝完的饮料瓶等旧物。在活动中,教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创意性物品,如牛奶纸箱制作的袜子收纳盒、饮料瓶制作的花瓶等,让学生认识到废旧物品的再使用价值,激发其对手中旧物进行改造的欲望。随后,教师请学生以手中的旧物为素材展开联想和想象,为已经过时、丢弃的物品赋予新的应用价值,如有的学生用旧报纸制作了装饰画、有的学生用玻璃杯制作了生态缸等。之后,教师再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回顾劳动的过程,进一步强化学生节俭、环保的意识。劳动教育无处不在、劳动也随处可见。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并请学生展开改造的活动,能让学生直观地意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养成节俭、勤劳、环保等良好品质,在之后的生活中也能让旧物“换新颜”。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是推动教育改革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对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但是小学阶段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一项周期较长、系统性较强的工程,目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要想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校、家庭等多方展开协同合作,加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以现代教育标准为核心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林,卢德生.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及保障[J].教学与管理,2019(17):11-13.
[2]孙福胜,杨晓丽.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人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20(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