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能源在传输过程中,极易受到人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电能输送、管制、分派等环节产生一定的电能损耗,这种电能损耗就是电网线损,而电网线损率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运营状况和经济利润,电网线损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求供电企业及时查找出具体的问题所在,追根溯源,从根本上降低电网线损率,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1配电网中低压线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技术原因引发的线损
技术因素是线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电阻在电力输送当中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输送导线,还是电动机、变压器均存在电阻,尽管电阻率相对较低,但由于电力输送距离相对较长,所以最终造成的电力损耗是相对较大的。电阻使得电能产生损耗,并以不同形式展现出来,其中线路、设备发热是较为常见的损耗形式。例如,磁滞损耗是较为常见的线损现象,这种线损主要是由于电气输送当中由于电压设备进行交变磁场维护中进行变化而产生机械能、热能而引发的损耗。
1.2电力负荷过大
近年来,国家在电网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并努力构建智能化电网体系,但整体而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电力需求过大,现有电力负荷已经难以满足电网发展需求,电力线路承受较大的电力输送压力,加剧了线损的发生概率。在我国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电力消耗不断加剧,原有电力系统已经呈现超负荷运转,电压设备、电网效率都显得有所不足。同时,线损配套机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没有通过现代化技术来降低线损率。
2配电网中低压线损管理的优化措施
2.1建立健全线损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对线损管理工作的影响十分深远,因为管理制度是管理的依据与指导,若无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有力支持,则必然实际管理工作效率不高,乃至出现管理上的混乱,引发许多问题。故而应当要尽快建立健全线损管理制度,使实际线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第一要确保线损管理目标明确,使管理方向和管理力量能够集中;第二要确保线损管理流程规范,使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第三要确保线损管理责任明晰,使具体责任能够找到具体个人承担;第四要确保线损管理监督机制完善,使一些管理中的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和处理解决。
2.2优化电网线路架构
电网线损直接受到供电线路长度和线径的影响,线路越长、电阻越大,电网线损率越高。供电企业应优化电网架构,科学配置电源与线路,采用规避、迂回供电线路,以容量小、半径短和布密点为原则,对输变电变压器安装的位置进行合理设置,减小供电半径,从而降低电网线损率。
2.3改进理论线损计算方法
当前,随着我国配电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种先进测量设备的广泛应用,电网运行数据正变得日益庞大,与此同时,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也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捷,在此背景下,应当要积极改进理论线损计算方法,进一步提升线损管理效果。常用的理论线损计算方法主要有最大电流法、均方根电流法、等值电阻法、回归分析法等。不过,这些方法中均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未对沿线电压波动造成的损耗进行充分考虑。而潮流计算法则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理论线损计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以非常精准地计算出不同时刻的线路功率损失,因此应积极推广。
2.4配电网电能计量管理要点
2.4.1合理选择计量点
在计量点选择之前,先要通过精准地计算了解线路实际电能消耗,然后据此来进行选择。须将各电源点、公用变压器和专用变压器、开关等均作为计量点,并借助专业仪器实时测量相关数据。
2.4.2合理选择电能测量仪器级别及接线方式
首先,在电能测量仪器级别的选择中,应当要遵循高安全性、高准确性、高先进性的原则。其次,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下,电能测量仪器的接线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应当要根据电网高低压属性和具体使用情况而合理选择其接线方式。
2.4.3合理选择计量器具
合理选择计量器具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具体来说,首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测量互感器,过去我国应用最多的是室外干式组合互感器,近年来被S级互感器所代替,同时为了能够适应负荷的变化,还应当优先选用多变比类型的互感器。其次,在电能表的选择方面,应要尽量应用现代先进的全电子式电能表,以确保计量精度,减少误差。
2.4.4应用新技术进行用电信息采集
通过应用新技术进行用电信息采集,可以大大提高用电信息采集效率及准确性。尤其是加强一体化信息集成平台建设,积极进行电力营销规划。相较于传统的电能计量而言,坚强智能电网具有显著的智能辅助分析优势和职能决策管理优势,而且还可以搭建智能用电信息共享平台,便于电力营销系统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之间进行双向交互。
2.5科学应用无功补偿
无功补偿的主要是通过变电站实现各种补偿方式,变电站基于10kV线路,为其配置进行无功补偿装置。其中集中补偿基于上级进行,对于下级配电无法进行有效补偿。这时,需要使用低压集中补偿,在用户负荷出现波动的情况下进行跟踪补偿,减少电网损耗,但是,其补偿额往往不够精确,无法准确掌握补偿量。杆上线路补偿是基于架空线路的装置,操作简单,也便于维护,但是,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为了避免出现过度补偿或者轻载现象,通常不设置分组。用户终端分散补偿是一种就近补偿的装置,通常设置在电动机或者其他电力设备边上,比较适合中小型设备,产生的补偿点呈现分散状态,无法实现集中管理,并且非常容易受到负荷影响,整体补偿效率较低。
2.6加强智能电网构建,提高运维检修水平
在科学技术推动下,智能电网成为主流趋势,智能电网在构建中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有效降低线损,提高电力管理效率。首先,要加大智能电网投入资金,在电网升级改造中采用最新的电力设备和元件,有效降低设备损耗。在导线选取方面,也要根据电力需求以及电力负荷予以确立;其次,做好配送线路运维检修工作,通过线路及时减损降低由于线路问题引发的损耗。再次,做好电力配送点的合理规划,确定合理的供电半径,实现半径内电力损耗的最小化。线损与输送距离有一定的关系,通过电网结构的合理布局能够有效降低线损。通过网络重构能够提高供电企业的经验效益,实现区域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电网结构合理优化也是电力系统优化升级的基础保障,对实现网损率的下降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对电网线路进行有效的线损管理和降损,是供电企业长期探究的课题,是供电企业获得经济利润和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工作人员要将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电网线路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降损措施,从而降低电网损耗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素静.浅谈供电企业电网线损管理与降损措施[J].工程管理,2016(8):4.
[2]吕嵩.供电企业电网线损管理与降损措施[J].魅力中国,2019(49):388-389.
[3]张盛,陈心扬.探讨电能计量管理对线损的影响[J].科技风,2019(28):201.
[4]高春荣.浅谈县级供电企业营销过程中线损管理措施的探讨[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