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冶金属于高风险行业,尤其在高温冶炼过程中,极易发生高温灼烫事故,为此,钢铁冶金企业将安全管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构建科学完善的安全生产机构的同时,运用“标本兼治”的方法,通过转变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提升员工的综合素养、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来降低由人为因素所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进而将各类安全风险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1 钢铁冶金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1.1 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目前,社会各领域对钢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之下,钢铁冶金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往往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引进一些大功率、大容量的高炉设备,使得高炉的利用率远远超出设计标准,一些钢铁冶金企业甚至超出了设计能力的50%以上,殊不知,在高炉设备持续高负荷的运转状态下,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也将不断攀升。比如某钢铁冶金企业由于忽略了高炉设备的日常保养工作,使得高炉设备的老化速度加快,加之高炉的持续高负荷运转,最终导致高炉下降管装置发生爆炸事故,并伤及多名现场作业人员,进而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钢铁冶金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应对各种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与承受的持续运转负荷做出可行性研判,否则,将埋下重大的安全风险隐患[1]。
1.2 安全意识淡薄
钢铁冶金企业对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升了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一些员工在未经专业培训的情况下,便直接操作高炉等特种设备,这就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另外,部分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违规操作行为,往往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盲目的操作各种炼钢炼铁设备,无形当中便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风险隐患。以国内某钢铁冶金企业为例,在生产车间,1#高炉的四个上升管处炉顶温度显示范围在160—500℃之间,这一温度已经超出了200-300℃正常炉顶温度的范围,并且温度变化呈现不均匀状态。为了降低炉顶温度,白班和中班两个班组通过炉顶打水装置进行连续打水操作,而打入的液态水并未经过雾化处理,使得一部分水直接落在炉料上面,在炉内进行减风操作时,则出现崩料现象,当水份转化为气体之后,自身的体积较原始体积增加了1200倍以上,致使炉内压力瞬间上升。与此同时,炉内放散阀也依然处于手动操作模式,炉内压力无法释放,进而引发上升管波纹补偿器爆裂事故,伤及多名现场操作人员。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如果现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经常违反操作规程,那么,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也将陡然上升。
1.3 过程监管环节薄弱
一些钢铁冶金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安全监管投入方面少之又少。比如有的企业为了节省资金,针对一些关键设备与关键生产工序,并未安装安全监控报警装置与安全防护设施。以燃料投放工序为例,目前,多数钢铁冶金企业采用的燃料以煤气为主,而煤气在燃烧过程中极易产生一氧化碳或者其它有毒有害气体,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的方法,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量进行监控,以便于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但是,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并未采取这一安全防护措施,最终因有毒有害气体的过量泄漏而引发中毒事件。由此可以看出,轻视过程监管,势必会酿成大事故。
2 钢铁冶金企业案例管理的创新优化措施
2.1 构建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为了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钢铁冶金企业针对安全管理现状与运营生产的实际情况,应当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首先,组建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且企业高层管理者担任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主抓企业安全管理的全面工作。同时,应当设置专职安全员岗位,专门对各个生产环节与流程的规范性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安全隐患,需要及时将情况反馈给上级主管领导,以便于第一时间做出应急反应。其次,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可行性与实效性的安全管理机制,以此来规范现场操作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而将人为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点。以《事故应急处理制度》为例,比如电力系统发生停电故障以后,现场操作人员应当手动关闭煤气手动蝶阀,确认阀门关闭是否严密,各段煤气调节阀是否关闭,同时,需要检查各冷却水管的水温是否低于45℃,如果发现冷却水管水温急剧上升,需要及时对水管水量进行调节。最后,企业应当组建一个专家研判小组,专门负责对生产过程与生产能力设计可行性方案的研讨与评价,以避免出现企业的生产能力超出设计能力的问题,进而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2.2 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安全意识薄弱将直接影响钢铁冶金企业的安全管理成果,因此,企业应当结合各个岗位的安全职责权限,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机制,并将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生产操作规程、国家及行业的安全法规等内容纳入培训计划当中,同时,由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以“停煤气吹扫作业”的安全培训为例,现场操作人员在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的同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停煤气时需要利用安全可靠的切断装置,比如闸阀+密封蝶阀的形式、阀门+水封的形式、阀门+盲板的形式等。在通氮气或者蒸汽之前应当事先关闭或切断计量器导管,在打开末端放散管之前应将蝶阀打在全开部位等。在培训结束以后,安全领导小组应当对参训人员的现场实地操作流程进行考核,如果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应当对直接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2]。
2.3 加大安全监管投入
为了从源头解决和应对安全管理问题,钢铁冶金企业在新建、改建、扩建生产项目时,应当遵循“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并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所产生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精准识别与监控。尤其在过程监管方面,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投入,这其中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投入、安全防护设施投入、风险隐患处理投入、应急救援投入等。以安全防护设施投入为例,企业应当根据各岗位的安全风险级别,配置齐全的安全防护设施。比如炉前工应当配备专门的帆布劳动服、安全帽、高温隔热帽、隔热手套、高温隔热靴、墨镜、防护面罩等劳保设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过程对炉前工产生的危害程度。
结束语:
通过对钢铁冶金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钢铁冶金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需要主抓的问题仍然表现在管理机制、人员培训、安全投入等方面。基于此,企业应当对现有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和改进,并通过科学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来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安全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以确保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树博.钢铁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创新策略分析[J].冶金与材料,2022,42(04):146-147.
[2]赵坤.双重预防机制在钢铁冶金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