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是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桥梁,为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从家校共育的视角出发,本文认为可从改变育人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做好劳动教育的衔接工作三方面入手,探索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共育的重要意义
劳动是创造财富、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并在生活化的教育活动中融入劳动元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但需要注意的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无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的,还需要通过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组建能够同频共振的劳动教育形式,才能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认识劳动。由于劳动教育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因此,劳动教育与课本知识在课堂中的教学存在明显差异。课本知识教学是一次性教学,只要学生认真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能够充分理解新授课程的知识并加以运用。但劳动教育不同,它是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渗透才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它需要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全面配合来实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进行家校共育是很有意义的,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当对此加以重视。
二、小学低段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劳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则。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劳动教育体验。针对那些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比如,让他们组装拆卸物品、维修器材等。对那些喜欢绘画和艺术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参与美术创作、手工制作等活动。对那些喜欢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参与到一些拼图、拆解、组装等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安全第一原则
安全第一原则是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原则。在进行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和家长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劳动教育环境,确保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体来说,教师和家长应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加强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和维护劳动教育场所和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和设备,如手套、护目镜等,确保他们在操作和实践中不受伤害。另外,在进行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和家长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如何避免受伤害等。
三、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共育的实践措施分析
(一)改变育人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是价值教育,只有让教师和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创造适宜的劳动教育发展环境。目前,由于追求高成果,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淡化。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认为高分很重要,但很少关注劳动教育。综上所述,学校正处于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基础时期,一方面,要努力为劳动教育提供最好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广泛宣传劳动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孩子更加热爱劳动、更加重视劳动的价值,让他们明白劳动最光荣、最高贵、最伟大。此外,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家长转变孩子的评分观念和方式。学校通过家庭委员会、家长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专业知识领域的教育工作,为家长与时俱进、改变孩子教育方式搭建教育平台。
(二)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学生需要经过反复实践锻炼才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学校要依据各年级劳动课程中劳动任务群的具体内容,结合劳动课程实施进度,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周末家务劳动实践作业或寒暑假家务劳动实践作业。同时,将学生家务劳动的内容通过家长微信群或钉钉群告知家长,由家长进行督促检查。学校通过布置家务劳动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在家庭中主动做家务,以培养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针对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完成家务劳动作业的情况,教师要在班级内开展劳动作业任务汇报交流活动。通过任务汇报和经验分享,既对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情况进行了检查和督促,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参与家务活动的快乐。
(三)做好劳动教育的衔接工作
劳动教育难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成效,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确定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长期进行劳动教育,是人才培养不变的方针。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渗透和运用过程中,将劳动教育与日常的校园生活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年龄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均体现劳动教育元素。这就意味着小学教师在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劳动教育的衔接工作。由于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取得联系的方法十分有限,因此,小学教师可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从侧面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劳动教育的情况。这能够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观念的树立情况,有利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更贴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劳动教育方式进行劳动教育。除此之外,家庭和学校也应做好衔接工作,使用同样的劳动教育方法和理念引导学生完成劳动教育任务,确保学生的性格养成和能力的提升能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持续推进。教师可与家长共同完成学生劳动档案的建设,科学合理地记录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一旦发现这一过程中出现了突发状况或者问题,便要及时调整原有的劳动教育模式,争取让劳动教育收到最好的效果。
四、结语
小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力。家长要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参与劳动。对孩子的劳动要多一点放手,少一点包办;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学校要抓住小学这一关键阶段,因校制宜,切实落实好《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和策略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邬茜萍.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及实践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22(16).
[2]黄诚,何海燕.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实施途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
[3]马希良.开展劳动教育助力学生成长[J].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C),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