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介入青少年抑郁症防治“社工+心理医生”模式初探
许健豪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许健豪,. 社会工作者介入青少年抑郁症防治“社工+心理医生”模式初探[J].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031.
摘要: 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联合打造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三成以上,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进一步呼吁更多人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经过调查,多数人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没有很严谨的认知,仍处于将抑郁症概念与心情欠佳相混淆。本文考虑到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环境背景,拟将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医生两种职业相结合,从患者个人防止与环境防治两方面入手,意在提供效率更高、复发率更低的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治模式。提出模式雏形后对一线社会工作者和资深心理医生进行访谈,完善模式的内容和方法论,提高模式效率,结合二者优势,最终提出“社工+心理医生”模式。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青少年抑郁症
DOI:10.12721/ccn.2024.157031
基金资助:本文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属于大创项目投资,项目编号为S202211110023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疲劳、失眠、焦虑、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等。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现代社会压力、家庭教育环境、人际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患病率上升。第二,症状多样化。第三,诊断困难。第四,治疗方式逐渐多样化。本文旨在通过探索“社工+心理医生”模式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帮助青少年度过心理困境,健康成长。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医生合作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模式旨在提供更全面、专业的服务。该模式有助于从多角度解决问题,提高解决方案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完善治疗方案。理论上,它丰富了治疗理论,深化了跨学科合作,促进了模式创新,提升了服务质量。实践上,该模式为青少年提供全面服务,促进多系统参与,整合资源,提高治疗效果,预防抑郁症复发,帮助患者适应社会生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社区康复相关方法研究

丁光煜提出了一种志愿者加心理医生的模式,该模式运用心理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提供全面的康复服务。这种模式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家庭治疗和社区支持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患者全面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此外,沈君,田钢,吴吉还研究探讨了社区康复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通过组织团体活动、建立支持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来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支持。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策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预防抑郁症的复发。同时,杨桂兰还关注了家庭在青少年抑郁症社区康复中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2.社会工作者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相关服务的研究

叶大军在研究中提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心理疏导、资源协调和康复支持等方面。这些服务旨在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提供情绪支持、理解和关爱,同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策略。在心理疏导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贾鑫茹指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还促进了家庭和学校的支持系统的发展,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网络。然而,尽管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马若楠提出服务资源和时间的有限性、专业人员的不足以及患者参与的积极性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模式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需求。

3.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联动治疗的研究

李小伟认为社会工作者通常负责提供患者支持和资源链接,如家庭咨询、就业援助和社会融入等。心理医生则负责诊断和治疗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两者相互配合,可以更全面地满足患者的需求。联动治疗的实践模式:常见的实践模式包括共同评估、联合治疗和多学科团队会议等。俞水指出联合治疗则是将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纳入同一个治疗团队,共同制定和实施治疗方案。多学科团队会议则定期召集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患者的治疗进展和调整治疗方案。

六、关于“社工+心理医生”模式分析

“社工+心理医生”模式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旨在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支持与治疗。该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协同合作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包括情感支持、社交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这一模式的提出源于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需求的深入理解与关注,针对其可能面临的多方面困境与挑战,特别是社交隔离、情感孤独等问题,以及对心理健康的专业支持需求。在过去的治疗模式中,往往将心理治疗与社会支持割裂开来,导致了治疗效果的局限性。而“社工+心理医生”模式的提出则是为了弥合这一分隔,使得治疗能够更加全面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社工提供的社会支持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社交网络,缓解其情感上的孤独与压力,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实际的帮助与指导。而心理医生则通过专业的治疗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直接干预患者的心理症状,帮助其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综上所述,社工+心理医生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需求的全面考量,旨在通过综合性的治疗手段,各取所长,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个性化的支持与治疗,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共同提供跨领域的综合帮助与治疗,以最大化患者的受益,以期最大程度地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其生活质量,提高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预防和自我保护能力,以防止其再次陷入抑郁症状态,实现自我救助的目标。

(一)“社工+心理医生”模式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分析

1.情感支持

在对于B老师的访谈中她透露道,目前大部分学生会呈现出缺乏亲密关系的相关症状,这也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早恋现象层出不穷。该情况对于前来咨询的患者更甚,患者需要理解和支持。因此小组认为可以通过社工积极倾听来建立亲密关系,患者能够感知到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其涵盖了来自社工、家庭成员、朋友等多方支持者。

2.心理治疗

患者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虽然社工不具备心理医生的专业治疗技能,但患者可能由于缺乏对心理治疗的了解或认知,以及对心理治疗价值的质疑,在一开始表现出治疗抵触情绪。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而产生的,例如否认或逃避治疗的存在。在此情况下,社工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和认知重建等干预手段,协助患者解决对心理治疗的误解和抵触情绪,并引导其认识到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和价值。

3.社交技能培训

在社工甲和社工乙谈到的案例中,小组得知多数青少年患抑郁症后会倾向于将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将丧失基本的社交技能和设计能力,在此情况下患者需要学习和提升社交技能。而本模式中,社工能够为患者提供社交技能培训,如人际交往技巧、沟通技巧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我们的访谈中发现社工设立了一个名为“中途之家”的社区或公寓型机构,专门用于收纳抑郁症患者。这种类型的机构被称为“半结构化居住环境”,旨在为患者提供稳定、安全的居住环境,并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交流的机会。

4.药物治疗

心理医生在本模式中将提供权威的治疗和认证,必要时对于严重抑郁症状的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可以最大限度帮助患者稳定情绪,进而接受社工的介入和帮助。寻找出相关致病因子之后,帮助案主积极主动改变其,进而提供较为完好的康复环境,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

5.家庭支持

患者的家庭也需要支持和帮助,包括家庭教育、家庭治疗等,以建立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在访谈中,A医生提到很希望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但是碍于工作量太大,遂放弃。本模式中社工和心理医生的结合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考虑到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需求和治疗目标。这样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增强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学校支持

向B老师介绍本模式后,其立刻联想到驻校社工和心理老师的合作,其认为驻校社工可以帮助心理老师以新身份接触需关注同学,以社工身份建立关系了解具体情况,进而提高治疗效率,完善治疗前期和后期的工作。

7.资源整合

A医生提到,患者在心理咨询或治疗过后,总会携带出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心理医生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对其提供帮助。此时A医生高度赞赏了本模式,认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心理医生的无力感,二者结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无助感,提高社会幸福感。

综合而言,本模式主要面对案主所处环境及本身问题进行治疗,全方位治疗,能够有效防治相关症状的复发,既是治患者,也是治环境。

(二)“社工+心理医生”模式针对社会工作者的分析

在了解访谈的两位社工对于本模式的见解后,小组经过讨论总结出以下内容。社会工作者认为“社工+心理医生”模式提供了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使其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社交关系,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增加了其工作的专业性和成就感。该模式对社会工作者的分析,表明了其在该模式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社会工作者作为与患者直接接触的重要角色,能够提供特定的社会支持和情感辅导,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社会工作者在该模式中承担着患者情感支持和社会融合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与患者建立亲密的关系,倾听其心声,关注其情感需求,为其提供温暖、理解与支持。

其次,社会工作者能够对患者的家庭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干预。他们通过家访、家庭会议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和亲子关系,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提供相应的家庭支持和指导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在社区和学校等社会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与学校、社区机构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者在“社工+心理医生”模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情感支持、家庭干预和社会系统介入等方式,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与服务,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与健康成长。

(三)“社工+心理医生”模式针对心理医生的分析

对心理医生而言,社工+心理医生模式带来了更全面的患者评估机会,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帮助心理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情况,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社工+心理医生”模式中,心理医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针对其在该模式下的作用进行分析。

首先,心理医生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和诊断,能够深入了解患者的抑郁症状及其背后的原因,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心理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多种心理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患者个体差异和治疗需求,心理医生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解决问题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

此外,心理医生还能够合理开展药物治疗,以辅助心理治疗。针对部分患者,特别是伴有严重抑郁症状的患者,药物治疗可以快速减轻症状、稳定情绪,为心理治疗提供更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心理医生在“社工+心理医生”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多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和药物治疗的辅助,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治疗服务。

(四)“社工+心理医生”模式整体作用分析

在整体作用上,小组结合各方访谈结果和调查数据分析“社工+心理医生”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促进了家庭系统、学校系统和社会环境的积极变化。通过多方位介入,可以更好地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改善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促进舆论对心理健康的正面引导。在“社工+心理医生”模式的整体作用分析中,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影响进行综合评估。

首先,该模式对家庭系统具有积极影响。通过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医生的联合介入,可以帮助家庭理解和应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该模式对学校系统也有重要影响。通过与学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抑郁症预防工作,加强学校对患者的关注与支持。

此外,该模式还能够对社会风气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加强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理解,减少对患者的污名化和歧视,促进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公共认识。

最后,该模式对舆论管控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媒体宣传、公众教育和政策倡导等方式,引导舆论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促进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综上所述,社工+心理医生模式在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家庭系统、学校系统、社会风气到舆论管控等多个角度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和社会融合,为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参考文献

[1]丁光煜.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防治中学生抑郁症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03):45-47.

[2]沈君,田钢,吴吉.老年抑郁症患者社区康复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9):8-10.

[3]杨桂兰.个案工作在促进社区康复戒毒人员家庭关系改善中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3.

[4]叶大军.青少年抑郁症与社会工作介入[J].中国校医,2008,(05):595-596.

[5]贾鑫茹.社会工作改善抑郁症青少年家庭关系的服务成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2.

[6]马若楠.青少年抑郁症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7]李小伟.“心病”还需“心药”医[N].中国教育报,2004/10/29(###).

[8]俞水.心理危机下的抑郁青春[N].中国教育报,2009-04-19(003)

作者简介:

姓名:许健豪   性别:男   学历:本科在读   职务:学生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