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课程背景下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体育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不仅能够锻炼身体,更能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分析小学体育教学问题
(一)教学观念的滞后性
部分小学体育教师仍然秉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体育教学简单地视为学生的身体活动课,仅仅注重学生的体能训练,而忽视了体育课程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教育价值。这种观念的局限,使得体育课堂缺乏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体育文化的渗透以及体育技能与健康知识的有效融合,从而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在许多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跑步、跳绳、跳远等。这些项目虽然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内容,但长期单一地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且,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进行灵活调整,不能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多样化需求,这无疑对教学效率有着负面的影响[1]。
(三)教学方法的僵化性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僵化。例如,在讲解体育动作时,往往只是简单地示范和口头讲解,缺乏创新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设备来展示动作的分解过程,也没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像小组竞赛、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
(一)创新体育设计理念,注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新课程主张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则是课堂引导者与组织者,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教师自然也需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设计理念,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来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期间做好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的有效融合与渗透,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2]。
例如,教师可以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体育教学内容来为学生设置“接力跑步、两人三足”等趣味活动,活动期间随机为学生设置15—30m的比赛区域,以此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竞争意识,这对于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而言意义非常。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期间,一定要践行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创新体育设计理念,在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发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优化小学体育教学。
(二)引入多样教学方法
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现有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引进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动态课件展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篮球运动”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篮球运动的概述、起源、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动态化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对篮球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教育设备向学生展示著名的篮球比赛、篮球明星的经典动作,利用三维立体模拟技术来向学生呈现篮球场,向学生讲解篮球场地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进一步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则。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技巧之后,进一步地进行篮球比赛战术的讲解,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篮球对抗赛。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小学体育教学的魅力和内涵,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当中找到自己的专长和优势[3]。
(三)重视体育德育思想的渗透
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注重体育精神和体育“育人”理念的传递。所以应积极地担负起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以及品德修养的重任,要把思想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体育德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围绕德育教学目标进行体育课程的设计,以便更好地指导体育学科德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开展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丰富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的培训内容,定期举办教研活动,让体育教师在教研中与其他教师分享德育的优秀经验,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保证小学体育学科德育教学的正常开展[4]。
(四)同时注重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认知水平
体育学科将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行为科学等学科进行了有机融合。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适应素质教育推广的高要求。体育课程活动开展的平台丰富多样,决定了其活动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很丰富,对于激发运动兴趣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篮球双语课、体育舞蹈、舞龙舞狮、跆拳道、形体模特、体育欣赏、健美操、形体芭蕾以及民族健身操等平台上都明显透露出体育运动的气息。两者的有机结合使课堂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时为课堂带来了文化底蕴,是人文素质得以提升的重要基础。
比如,在进行跑步项目练习之前,为了渗透文化,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马拉松的由来;在篮球课上讲姚明在NBA为国人赢得骄傲的光荣事迹,通过事迹的了解进而让他们对篮球有正确的理解,树立远大的理想。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同,根据兴趣爱好的差别可以在学校开设一些兴趣小组,让每个人在发展兴趣的同时还能进行体育锻炼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比如芭蕾舞兴趣小组,此类小组的开设,让小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美感同时进一步了解了中西体育的有关文化。
(五)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具有自由意识的组织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在团队中实现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愿望并进行合理分工,以便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5]。
比如,在篮球课上学习运球这一技能时,让同学们全部在田径场的一边集合,每个小组排成一队,给第一个人一个篮球,听到开始的口令后,第一个人运球到田径场的另外一边,并且运回来传给下一位学生,看哪一队的成员最先完成任务则胜利。这种竞赛方式让学生的运球能力很快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还训练了学生的跑步速度和灵敏度。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同学之间的默契度增加,加强合作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培养是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重点、方向和目标进行重新界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发展,并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王屺瞻. 新课程下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运动-休闲:大众体育, 2021, 000(003):P.1-1.
[2] 宫福乐. 新课程下小学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研究[J]. 世纪之星—小学版, 2021(20):2.
[3] 林朱云. 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路径探讨[J]. 亚太教育, 2022(23):4.
[4] 陈亚辉. 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文学少年, 2021, 000(035):P.1-1.
[5] 周炜望.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构建[J]. 当代体育, 2021(11):0169-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