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酿酒葡萄白腐病与气象条件关系
​米热班·热吾都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米热班·热吾都,. 探究酿酒葡萄白腐病与气象条件关系[J]. 气候变化研究,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7068.
摘要: 新疆是我国最重要的葡萄产地,当地葡萄引进和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世纪。近年来,新疆地区大力发展酿酒葡萄产业,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病虫害防治,并高度关注气象条件对酿酒葡萄生产状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聚焦酿酒葡萄的白腐病,总结其主要特征、发生规律,并探讨这一病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期为提高酿酒葡萄白腐病防治效果提供帮助。
关键词: 酿酒葡萄;白腐病;气象条件;新疆地区
DOI:10.12721/ccn.2023.157068
基金资助:

前言:在葡萄种植领域,白腐病是最常见的病害类型,主要危害葡萄果实,对葡萄产量以及质量危害极大,一旦出现,就会造成减产歉收,使经营主体蒙受经济损失。故白腐病防治工作一直备受关注。由于这种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因此,探究白腐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必要,需明确二者关系,为改进葡萄白腐病防治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1酿酒葡萄白腐病的主要特征与发生规律

白腐病是一种易发且危害性极大的病害类型,是阻碍酿酒葡萄增产增收的罪魁祸首之一。从葡萄白腐病的俗称“腐烂病”“穗烂”中不难看出,这种病害发生后的危害症状是让葡萄果穗腐烂,病果会出现失水缩干、果蒂变色、软化腐烂等问题,严重时这种传染性病害甚至会使全穗腐烂,若遇振动容易发生脱落情况[1]。酿酒葡萄生长过程中,一旦遇到无性态为白腐垫壳孢就会感染白腐病;这种病害还具有病菌分生孢子器初期无色,成熟后呈现浅褐色且内涵1-2个油球的特点,有性阶段是白腐卡尼囊壳;适应性强,萌发温度跨度大是这一分生孢子的主要特征,但其最适宜温度是28-30℃。正是由于白腐病具有这一病原特征,种植环境温度长期保持28-30℃,且相对湿度超过95%时最容易发病。

根据现有经验可总结出酿酒葡萄白腐病的流行规律,这种病菌在自然环境中可存活2年以上,在土壤表层5cm深的土层中均有分布,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病菌分布量会逐级递减。受区域气候条件影响,酿酒葡萄白腐病的发病时期并不统一,降水充沛地区6月上旬即可能发病;在大部分地区白腐病都发生采收前的雨季,所以7-8月属于高发期。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白腐病不仅易发而且传染性更强,尤其是在酿酒葡萄的着色期以及成熟期发病率极高,严重时可造成80%减产甚至绝收[2]

2气象条件变化对酿酒葡萄白腐病的影响

结合实践可知,酿酒葡萄白腐病的发生并非源于单一病因,对此类病害的产生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要因素如下:(1)酿酒葡萄的品种;(2)植株长势;(3)病虫害防治;(4)水肥条件;(5)土壤环境;(6)气象条件。本次研究围绕气象条件对酿酒葡萄白腐病的影响进行,对这一病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探究。为方便研究,本文选择的研究区域位于干旱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气候条件如表1。

表 1 研究区域基本气候条件(历年平均值)

1741068594786853.png

2.1环境温度

由于酿酒葡萄白腐病高发期在果实成熟待采时期,所以笔者对研究区域这一时期的气象数据进行了采集。研究区域是酿酒葡萄的主要产区,当地春夏季降水湿润,日照时数高,多晴天昼夜温差大。从6月开始,研究区域的气温不断升高,8月整月的白日气温普遍超过23℃,夜间温度普遍大于8℃,昼夜温度都不低。通过数据采集可知,当地酿酒葡萄白腐病发生前均出现气温明显变化,一周内的气温变化规律大多为先降后升的波动性变化,白天平均气温均超过28℃,白天温度变化区间集中在26℃-33℃之间,这意味着酿酒葡萄生长区域的气温条件已经达到了白腐病易发标准。作为白腐病发生的必要条件,连续性高温为白腐病孢子活跃提供了活跃机会;而研究区域在连续一周之内出现白天气温超过28℃的炎热天气,让病原萌发率达到最高。由此可见,持续高温天气是酿酒葡萄白腐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满足这一条件后极易发病。

在分析酿酒葡萄白腐病与气温的关系时发现,白腐病孢子是否萌发深受温度因素影响。在温度不高或温度过高时,孢子均不易萌发,病害发展极为缓慢。事实上,一旦酿酒葡萄种植区域的温度不超过15℃或超过35℃,就几乎不会发生此类病害。所以,虽然气温升高是酿酒葡萄白腐病发病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气温对此类病害的发展毫无限制;事实上,只有温度处于特定区间时才易发白腐病[3]

2.2环境湿度

众所周知,酿酒葡萄白腐病发病与环境湿度也有关,为进一步明确二者关系笔者也对种植区域的降水信息条件进行了分析。根据资料显示,酿酒葡萄白腐病发生在雨季来临之后,发病一周前当地会出现降雨天气,空气湿度远超过往。事实上,酿酒葡萄白腐病发生前,种植区域的相对湿度也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大多数情况下相对湿度都超过23%,但峰值达到了71%。相对湿度增加与降水有直接关系,2022年8月当地经历多次降水,平均降水量为18.6mm,与多年值相比偏高。通过观察可知,在已经出现连续性高温的情况下,降水量增加会增大空气湿度,进而形成极易诱发酿酒葡萄白腐病的高温高湿环境。所以,酿酒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湿度变化有直接关系,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相对湿度大有利于孢子萌发,湿度越大越有利于孢子大量萌发,反之则会萌发概率会下降。但是结合实践可知,在酿酒葡萄白腐病分生孢子堆起阶段,连续性降水具有浸散作用,可增大扩大传播速度和范围。若在酿酒葡萄白腐病发生后,环境湿度下降那么孢子萌发与发展速度不会立即下降,会在得到峰值后逐渐下降,所以即便发病期间不再降雨或空气湿度持续下降,酿酒葡萄白腐病的危害性在短期内也不会大幅下降。

3酿酒葡萄白腐病的科学防治措施

正如前文所言,酿酒葡萄白腐病危害性极强,所以做好此类病害防治至关重要。酿酒葡萄白腐病的常用防治措施有两种,其一是农业防治措施;其二是化学防治措施。从农业防治角度来看,酿酒葡萄白腐病防治需要从源头着手,即从选种播种阶段开始防治病害。比如,优选葡萄品种,优先选择抗性好、成活率高的品种;科学育种整地,播种前利用育种与整地机会做好杀菌工作,清除病原;防止扩散,动态监控酿酒葡萄生长过程,及时发现、剪除患病果实、叶子、枝蔓,采取深埋或烧毁方式集中处理;切除越冬病菌,通过剪切、刮除以及药物治理等方式直接杀菌,避免病原潜藏在土壤或植株里。这一环节,种植户也需要根据气象变化适时改善种植环境,可通过增强通风降低相对湿度;在发生降雨后,必须及时为果园排水,避免低洼积水。从化学防治角度来看,种植人员可利用“福美双粉剂+硫黄粉+碳酸钙”混合液喷洒果园地面。若已经发病,则可通过喷砂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2500-3000倍液防治病害,初期按照七天一次的频率连续喷洒3-5次;若遇降雨,需要及时补喷。

结束语:综上所述,酿酒葡萄白腐病是一种主要危害果穗,多发于采收前雨季的流行性病害,对严重损害葡萄种植的综合效益。通过分析可知,酿酒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流行都气象条件密切相关,这种病害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极易发病,种植地的雨季持续期往往决定着这一病害的发病时长;而且,立架式比棚架式发病重。

参考文献:

[1]胡宏远,张磊,李红英,等.2020年贺兰山东麓产区酿酒葡萄气象条件分析及气候品质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1):2627-2632.

[2]董志华,李红玉,王凤英.新疆焉耆盆地种植酿酒葡萄的气象适应性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9,38(18):221-222.

[3]陈永川,张江明,斯迪克·亚森,等.2021年吐鲁番市葡萄白腐病气象因素分析及防御对策[J].新疆农业科技,2022(06):39-4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