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新形势的背景下,中国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监测,这是生态环境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监测数据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因此需要一套完善且合规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来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1.我国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现状
1.1我国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
我国环境检测方法标准体系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由原国家环保总局编制出版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放射性监测方法》《工业固体废弃物有害特性实验与监测分析方法》共同开启了我国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的构建历程。20世纪90年代,关于噪声、固体废弃物、土壤、生态、电磁辐射等环境要素的分析方法逐渐规范。在21世纪初,我国环境部门对在实际应用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监测方法进行了标准化规范,颁布了400多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这也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起环境检测方法标准体系[1]。
1.2发展现状
1.2.1内部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
由于缺乏质量管理人才,部分事业单位内部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需要系统重构。在缺乏统一指导价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导致目前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服务价格整体偏低,无法匹配不断更新的分析检测标准中的质量控制要求。此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性质仍是营利性的,内部缺乏提高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和提高内部质量管理水平的动力。个别机构出于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等考虑,企图通过弄虚作假帮助受检企业获得非法利益。从历年生态环境部、各省(区、市)通报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可看出,机构弄虚作假的手段越发隐蔽,存在不严格落实质量控制措施的主观故意。
1.2.2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上下游未打通
小微企业往往注重细分市场,但由于资金约束、人才匮乏等原因,拥有实用新型专利的机构比例不高,拥有发明专利的机构更是寥寥无几,无法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经济价值。同时,未能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业务,如上游基础信息调查及抽样方案编制、下游环保政策咨询、方案设计等高附加值活动。因此,小、微型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就变为单纯的、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导致企业只能从降低人员与物料成本的角度“节流”,无法“开源”,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不利于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不利于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提升[2]。
2.环境监测的原则
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过程中,主要依靠工作人员,为了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原则,这样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首先,坚持优先监测原则。影响环境的因素很多,破坏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影响较大的内容,保证监测的全面性,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明确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环保措施。其次,需要坚持可靠性原则。监测数据可以真实反映该地区情况,因此在开展监测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监测数据可靠性,并对数据进行记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可漏记或者是随机更改数据,其会对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造成一定的影响,降低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3.环境检测方法保准体系的建设路径
3.1建立权责一致的环境监测制度
统一的环境监测制度可以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在环境监测中的职责和权限,加强跨部门协作,形成统一的环境监测管理和监督体系,从而提高监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首先,建立一致的环境监测制度需要明确监测责任主体。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环境监测主管部门和监测机构,统一协调各方面力量,确保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其次,环境监测制度应明确监测的标准和操作流程。建立统一的监测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2建立全面的环境监测融资渠道
环境监测是保障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但由于监测设备和技术升级的需要以及运行维护成本高,环境监测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监测融资渠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首先,政府在资助环境监测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增加环境监测的资金来源,保证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和升级。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监测的融资渠道和机制,推动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持续监测。其次,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也是关键。政府可以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环境监测领域。
3.3加大在环境监测基础配套方面的投入和研究
环境监测方法还不够先进,有必要注重研究,积极改进,使环境监测方法体系更加完善。环境监测的方法体系还不完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不足,需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今后我国在环境监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提前充分考虑,做好规划部署,以便更加科学地处理各种问题。一套更完善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能加快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步伐,我国不仅要重视引进先进技术,还要尤其重视从更全面的角度对环境监测方法体系进行完善,针对性增加相关环境监测内容。结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水平,适度采用更成熟、高效、可靠的新技术,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环境监测指标的前瞻性[3]。
3.4完善健全法律体系
为了有效地实施环境监测,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有必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措施,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定,从而提高监测的质量。各地区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按照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标准和原则,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对环境保护政策作出具体说明。特别是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要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普及环境监测工作,并且对此工作给出资金方面的支持,建立专项资金建立完善的监测设备,并且对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培养教育,为后续进入到实际环境监测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逐年增加,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到我们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有关主管部门应制定长期规划,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处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有效保证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静,雷晶,张虞,等.关于中国固体废物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9(6):6-15.
[2] 朱静,雷晶,张虞,等.关于中国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9(2):1-12.
[3]雷晶,张虞,朱静,等.我国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环境保护,2018(2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