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体育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改之后,小学体育教学更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程,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第一,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目前来看,很多小学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老师并不重视学生体育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第二,教学手段单一。目前来看,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比较传统,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需要进行动作模仿,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学方式不合理。首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大部分老师都是采用一种枯燥乏味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讲解动作要领上。然而这种方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根本无法让他们感受到学习体育知识的乐趣。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很多老师都只会将关注点放在学生成绩上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使得老师不能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一)营造轻松氛围,促进思维发展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甚至会提出一些与老师想象的不一样的意见和想法,教师要正确引导、及时肯定,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如在教学“抛接”时,可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练习抛接,先让学生自己想方法完成抛接,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抛接的方法与技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体育教学的一大特色。体育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个性特长、进行想象与创造的机会。小学生特别喜欢活泼有趣、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如:在学习“快速跑”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接力赛”。先让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一个组长,再让他们自由组合成一个小队,并规定了在比赛中要达到的速度和时间。比赛开始后,每组之间都要不停地奔跑、传球、传递。有的同学甚至想出了“蛇形跑”等许多新奇的方法来进行比赛。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乐趣,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体育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生活是体育教学的源泉,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因为生活是创新的源泉,是学生创新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在游戏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如:在教学《跳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跳绳这项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可以让学生从家里找出一些跳绳,并将绳子绕在手腕上进行练习。几天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跳绳比赛,他们纷纷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绳子进行练习。由于是自由练习,所以学生们都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同学在思考:为什么我编的绳可以跳得高呢?还有的同学提出了很多方案:比如把绳子绕成圈状、竖向绕圈、平转绕圈等。有的同学还发明了跳绳接力比赛方法:每人带两个绳子并把绳子连接起来进行比赛。还有同学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了各种跳绳比赛器材:自制的跳绳器、竹筐、跳绳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创造发明的乐趣,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生活活动,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创造发明的乐趣和成就感。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
(三)通过直观引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通过对实物、模型的制作和观察,让学生对体育动作的形成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两步上篮”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制篮球架和篮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该动作。学生通过观察篮筐上的篮球,对篮筐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篮筐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空气阻力而形成的运动轨迹,通过比较发现:篮筐在空中运动时是一个“S”型运动轨迹,在落地时则是一个“直线”运动轨迹。教师再让学生想象这个“S”型轨迹是由什么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该动作。在教学“双脚跳”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道具,如足球、排球、羽毛球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些物品的特点和变化,让他们对“双脚跳”有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使学生对动作形成更为形象、直观的认识。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动作要点,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关系和因素。
三、结语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调整思路,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岳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10):73.
[2]仲艳.关于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分析[J].求知导刊,2022(11):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