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新形势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通过优化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提高监测质量;完善环境监测监管体系等措施,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创新发展和生态建设全面实施。
1 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
1.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能力不足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复杂,涉及布置监测点、采集样本、现场检测、储制样本、运输样本、记录传输数据信息、编写工作报告、归档报告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将影响生态环境监测的最终质量。现实中,一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保证能力不足,再加上操作环境差,缺乏先进的设备,试剂不合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差,直接降低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影响了数据结果的准确性。
1.2缺乏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
从我国的环境监测实践来看,环境监测设备还存在先进性不足的问题。具体原因如下:一是一些地方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监测”的错误观念,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短缺,或者现有技术人员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影响监测质量;二是环境监测设备不达标或更新迭代速度跟不上,导致设备在监测环节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增加了监测数据的错误率;其三,监测设备覆盖面小,只能满足少数监测点的设备需求,进而降低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全面性、代表性和准确性,势必无法为后续制定治理方案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降低了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性,并造成资源损失。
1.3环境监测方案不完善
环境监测工作大多是按照环境监测方案实施和实施的。然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监测人员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做好长期准备,在明确监测目标、建立组织机构、收集数据信息等方面有序制定和实施生态监测和生态环境治理方案。由于相关指标参数难以汇总,前期工作人员需要经过复杂的研究分析,才能得到相应的结果并分析差异。但在现实中,一些环境监测部门在实施环境监测方案之前,并没有做好数据分析和对比工作,不能完全保证环境监测程序的可行性和环境监测质量。此外,一些环境监测部门没有开展全面的监测工作,造成监测方案与实际生态环境不匹配的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的监测目标。如果环境监测工作不能高效实施,或者对数据信息分析不及时,也会导致监测节点和工作线路的实施无章法可循,影响监测方案的可靠性。
2 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对策研究
2.1强监测设备建设
首先,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宣传,使监测部门的工作人员意识到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同时,要定期开展培训,不仅要培训专业知识,还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意识,确保监测设备建设符合标准[3]。
其次,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投入,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检查,并定期开展维护工作,保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需要设立专项资金,及时更新监测设备,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和现代化。
最后,需要保证监控设备的覆盖范围。现阶段,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因此需要不断提高监测设备的覆盖率,从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此外,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设立专项资金,为技术人员提供支持,确保监测设备创新研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2.2健全法律体系
为了有效地实施环境监测,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有必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措施,进行一定的约束和规定,从而提高监测的质量。各地区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需要,按照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标准和原则,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对环境保护政策作出具体说明。特别是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要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普及环境监测工作,并对这项工作给予财政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完善的监测设备,对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教育,为后续进入实际环境监测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制定的环保措施能够有效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而且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环境监测工作环节,不能千篇一律,这样才能为后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政府部门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为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基础,也直接影响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2.3 提升环境监测质量保障能力
首先,由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整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比较复杂,不同的因素会对监测质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的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要保证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也要保证监测设备的质量,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对监测环境进行清理,确保满足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然后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减少环境因素对监测质量的影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为了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确保环境监测工作有序、规范地进行,必须保证环境监测设备的交付,并对技术人员的操作流程和基础知识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准确地操作设备。
最后,还需要引进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并不断创新,通过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可以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并对其进行统筹和分析,对资源应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奠定坚实基础。
2.4优化环境监测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的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可以保证监测工作有章可循,进而准确、深入地评价环境监测质量。具体措施如下:一是生态环境监测过程复杂,涉及内容多。环境监测部门需要从制度规范入手,制定完善的质量评价指标,对各工作环节的监测程序质量进行有效评价,及时发现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将监测环节的质量控制在一个整体上。二是在评价环境监测质量时,应制定相关的技术指导规范和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对检测过程的检测结果和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统一,保证指标体系的完整性,然后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不确定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对环境监测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准确控制。
2.5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环境监测的高效发展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而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环境监测部门应结合行业的发展需求,积极运用先进的技术对环境数据进行监测,从而实现监测质量和效率的同步提升。监测部门要发挥科技设备的独特优势,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数据准确性,深入分析后实施动态环境监测,科学处理环境问题。同时,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分析污染物或污染源的迁移特征,从不同角度对特征污染物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具体特征,针对不同的污染情况制定最佳的控制对策。引进先进技术后,还需要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引进技术在环保领域的作用和价值能够充分发挥,从而从技术层面上有效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发挥的作用也愈发明显。
参考文献:
[1] 新形势下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 邓彩红.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03)
[2]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探析[J]. 于浩;郭瑞兰.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02)
[3]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J]. 哈力木拉提·提力瓦丁.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