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没有关系的证据
刘士水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士水,. 碳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没有关系的证据[J]. 气候变化研究,2023.9. DOI:10.12721/ccn.2023.157082.
摘要: 人类社会相对地球来说,非常之渺小,人类活动不可能改变气候变化,更不可能控制气候变化,地球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因数决定的,环境温度是由地热、阳光所产生的热量和两极冰盖散发的冷空气3部分构成,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何种气体毫无关系,西方国家虚构碳排放可使气候变暖,其目的就是为了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证据;温度;归宿
DOI:10.12721/ccn.2023.157082
基金资助:

1.环境温度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证据

根据《科学导报》2020年47期《关于气候变化研究结果的总结报告》:“地球上环境温度是由3部分构成,即地表环境温度(气象站百叶窗中的温度)=B+C-D三部分构成, 式中:B-阳光在地表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后,被环境空气中所有物质吸收的热量温度, C-地幔中高温热量通过地层的热传到作用散发到地表后,被环境空气中所有物质吸收的热量温度,D-两极冰盖散发的冷空气温度,根据蚌埠市和银川平原浅层地热研究结果,蚌埠市和银川平原地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分别是16.1℃和13.9℃”。

例如,来自天气网,银川市和蚌埠市7月份日均最高温度分别是32℃和34℃、1月份日均最低温度分别为-11℃和-1℃。7月份日均最高温度分别为:银川市=B+C-D=18.1℃+13.9℃-0℃=32℃,蚌埠市=B+C-D=17.9℃+16.1℃-0℃=34℃,1月份日均最低温度分别为:银川市=B+C-D=0℃+13.9℃-24.9℃=-11℃,蚌埠市=B+C-D=0℃+16.1℃-17.1℃=-1℃。

也就是说,7月份阳光在银川市和蚌埠市所产生的热量分别为18.1℃和17.9℃,与地热相叠加后使得7月份日均最高温度分别达到32℃和34℃,1月份由于受到北极散发的冷空气的影响,阳光在银川市和蚌埠市所产生的热量温度以及地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全部被北极散发的冷空气吸收损耗了,同时北极散发的冷空气还给银川市和蚌埠市带来了-11℃和-1℃冷温度,致使银川市和蚌埠市1月份的日均最低温度分别为-11℃和-1℃。

有人说,“CO2是我们地球上温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CO2一般变化在100ppm左右,所造成的温度变化为8-10℃”,也有人说,“现代气候变化的主因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研究证明,环境温度是由自然因素决定的,与人类排放的CO2没有关系。

2.肉眼可见的阳光,没有热量的证据

我们知道太阳能热水器会带来热水,因为,太阳能热水器的真空管中设置有可装水的内铜管,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利用阳光可以穿越真空以及真空隔热的原理进行设计的,阳光进入太阳能热水器的真空管后,在其内铜管壁上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内铜管中的水通过吸收阳光在内铜管壁上所产生的热量后,将水加热,再通过真空管的真空层的隔热作用,对内铜管中的热水进行保温,内铜管中的水再与保温水箱中水进行热交换,由此获得热水。如果阳光有热量,阳光就不可能在内铜管壁上产生热量,因为,热量必须有物质作为载体才能存在,而真空中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热量的载体,因此真空是隔热的。由此,可证明阳光只有能量,没有热量,地球上任何物质都不可能从阳光的直射光或反射光中吸收到热量。

3.阳光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的证据

阳光之所以给地球表面带来热量,是太阳星球强大的热能转换为太阳光的动能能量,当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再由阳光质量的动能能量通过与大气层中和地表上的物质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即通过碰撞和摩擦实现由阳光质量的动能能量转换为热量,碰撞和摩擦只有物理过程,没有化学过程,与何种物质无关,在一定的光波波长范围内,只要遇到阻拦物就会产生热量。

阳光与地球大气层中和地表上的物质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类似于人造卫星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中的物质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1000℃以上的高温热量的原理是相同的,人造卫星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与大气中的物质碰撞和摩擦产生高温热量时,同样只有物理过程,没有化学过程,其差别就在于,太阳光与返回舱的质量、速度和接触面大小不同而已,太阳光虽然质量和与物质的接触面都很小,但速度可达到30万km/秒。因为,阳光是由光子组成, 来自互联网《光子》信息:“光子的(物)理性质是: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更具有质量,按照质能方程,E=MC=hν,求出M=hν/C,(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C为真空中光速的平方)”。

4.水泥地面和草坪地面的温差,证明环境温度与CO2之间毫无关系

根据互联网《城市热岛》信息,“如夏天里,草坪温度32℃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2023年6月下旬某天,央视记者在北京市人行天桥的水泥地面上放置温度计,测得温度为56℃)。为什么草坪地面与水泥地面和柏油马路会出现于此大的温差呢?其一、由于土壤相对水泥地面和柏油马路来说密度较小,结构松散,孔隙率高,因此,当阳光照射到草坪地面时,只有少部分可产生热量的太阳光在草坪土壤表面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绝大部分可产生热量的阳光可进入土壤表面以下的土壤中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阳光甚至可以到达地下30米深度处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这就是地下水恒温层一般在地下30米左右处的原因,或者将土壤比作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玻璃,部分阳光在真空管外表面的玻璃上产生热量,部分阳光进入真空管中,在内铜管壁上产生热量;其二、由于水泥地面和柏油马路相对土壤密度来说较大、其结构致密、孔隙率低,当阳光照射到水泥地面和柏油路面上时,阳光不易穿透水泥地面和柏油马路,可产生热量的绝大部分阳光都在其表面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这就是水泥地面和柏油马路比草坪地面温度高的原因,考虑地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约为15℃对环境温度的叠加效应,将草坪地面32℃、水泥地面57℃和柏油路面63℃分别减去15℃,夏日里,阳光在草坪地面、水泥地面和柏油马路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的热量温度分别约为17℃、42℃和48℃。草坪地面与水泥地面和柏油马路的温度差,不是草坪地面、水泥地面和柏油马路表面上方的CO2浓度不同,而是阳光辐射在其表面产生热量的数量不同,由此可证明环境温度与CO2没有关系。

实际上太阳光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全程都会产生热量,在热层以下由于环境空气密度小,阳光在环境空气中所产生的热量非常低,再加上冷空气的吸收损耗作用,不能显现阳光在环境空气中所产生热量温度的存在,因此,人们误以为环境空气对阳光来说是透明的。

5.城市热岛现象对气象站温度观测影响的证据

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2011-2020年全球地表温度比1850-1900年升高了1.1℃”,为什么地球平均温度会升高呢?研究认为,第一、1850年-1900年时期,世界上的气象站可能非常少,发展中国家获得这些气象数据资料非常困难,对数据的真实性一无所知,第二、1850年-1900年时期的城市规模可能都较小,建构物也可能比较稀疏,更重要是当时的城市道路可能大部分或全部都是砂土路,水泥路面和柏油路面可能极少,也就是说1850年-1900年时期的城市还没有出现“城市热岛”现象,而今天我们的城市道路绝大部分甚至100%都是柏油路面或水泥路面,城市的建构筑物也比较密集,建构筑物大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使得阳光的绝大部分都在城市下垫面的表面上产生热量,由此导致城市环境温度的升高,再者,现代城市的占地面积也远大于1850年-1900年时期的城市占地面积,因此,在现代城市中就出现了城市热岛现象,而今天气象站所观测的城市环境温度,毫无疑问的受到了城市热岛现象的影响,因为,根据互联网《城市热岛》资料,城市热岛效应,“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2℃,甚至更多”,研究认为,2011-2020年比1850年-1900年温度升高1.1℃,是受到城市热岛的影响导致温度升高了,与人类排放的CO2无关。

因为,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说的气候变化,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来源互联网《丁一汇全球气候变化:科学与可持续治理》视频中的板书:“根据最近全球CO2大气浓度的测量,已经达到超过415ppm,与工业革命前的CO2浓度相比260年间增加了145ppm”,将145ppm折算成1m3大气组分中的质量为0.29克物质或相当于1m3环境空气质量1293克中增加了1/4458的物质,不可能对环境温度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对过去历史的气象站气温观测资料与现在气温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时,如果没有考虑,过去和现在气象站距离市区距离、城市占地面积、城市建构筑物密集度、城市道路宽窄和硬化等情况的变化,属于无效数据。

6.氮气和氧气是维持环境温度存在的证据

将CO2等6种微量气体定性为温室气体,就等于说氮气和氧气不是物质,因为,地球上无论是气体、液体或固体,只要是物质都会吸收热量,氮气和氧气是气体物质,必然会吸收热量。

来自互联网,“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比热容有关。物质的比热容,表示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是形容物质吸热能力的物理量,通俗的说就是物质的“饭量””。

来源中学物理,物质吸收或释放热量的公式为:Q=cm△t,式中:Q—物质的吸热量或放热量,单位为:J或kJ,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为:kJ/(kg.℃)或(kJ/kg·K)),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为kg,△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单位为℃或K,如果是吸热△t=t末-t初。来自互联网信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比热容分别为:1.038kJ/(kg·℃)、0.920k J/(kg·℃)、0.840 kJ/(kg·℃)和2.160kJ/(kg·℃),在环境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占99%以上(注:氮气和氧气的质量占比分别约为:75.8%,23.2%),根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2021年青海瓦里关国家大气本底站观测到的二氧化碳、甲烷浓度分别为417 ppm和1965 ppb,将二氧化碳和甲烷换算成在1m3环境空气中质量分别为0.824克(即:1m3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碳质量=417ppm×1977克÷1000000ppm=0.824克)和0.0014克。

举例来说,当环境温度从10℃上升到20℃时,△t=10℃,在1m3环境空气质量为1.293kg中:氧气和氮气所吸收的热量之和为:Q吸=cm△t=(1.293×0.232×0.920+1.293×0.758×1.038)×10=12.433kJ,二氧化碳所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0.000824×0.840)×10=0.00692kJ。也就是说,在1m3环境空气中,温度升高10℃时,粗略估算氮气和氧气需要吸收的热量为12.433kJ,CO2只能吸收0.00692kJ的热量,CO2所能吸收的热量仅为氮气和氧气所需要吸收热量的1/1796。由此可证明CO2不是温室气体,氮气和氧气才是维持环境温度存在的主要气体。

7.电离层(或热层)可拦截太阳短波辐射的证据

7.1金星

根据互联网《金星》信息,金星大气层的密度是地球大气层密度的100倍,其中CO2占97%,金星大气层的CO2质量是地球大气层中CO2质量的152210倍,即:129300克/m3×0.97÷0.824克/m3=152210倍,如果CO2是温室气体,金星表面温度将是地球地表平均温度15℃的15万倍。但金星表面温度只有464℃,通常人们认为这是金星大气层中的CO2造成的,而实际上金星表面温度464℃全部来自金星内部地热散发到金星表面的热量温度,与金星大气层中的CO2没有任何关系(必须说明的是,就温度来说,金星大气层中的CO2与地球大气层中的氮气和氧气的功能是相同,都是维持各自星球空间环境温度存在的主要气体),因为,月球、水星和金星都同享1个太阳,月球和水星昼夜间温差分别为310℃(月球昼夜间的温度分别为127℃和-183℃)和600℃(水星昼夜间的温度分别为430℃和-170℃)。金星在月球和水星之间,金星自转周期长达242天,比月球和水星的自转周期更长,但金星昼、夜间温度却没有温差,说明金星表面温度是金星地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因为,地热是不分昼夜的向地表散发,且阳光没有在金星表面产生热量温度情况下,才能保持金星昼、夜间温度相同,根据互联网《金星》信息,金星大气层中有与地球大气层中相同的电离层(或热层),是电离层拦截损耗了来自阳光全部可产生热量的阳光辐射,由此使得阳光没有在金星表面产生热量温度。

7.2月球

根据互联《月球》信息,月球没有大气层,也就没有电离层,对可产生热量的阳光辐射没有拦截作用,来自阳光的全部辐射通过与月壤的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使得月球昼间温度高达127℃,再加上抵消月球由夜间过渡到昼间、其表面温度为-183℃的冷温度,阳光在月球表面产生的实际热量温度应该不低于310℃,当然月球日照时间长,阳光产生热量可能有一定的叠加效应,如果说CO2是温室气体,月球表面只有沙土,没有CO2气体,由此可证明月球昼间表面温度与CO2没有关系,同理地球地表环境温度同样与CO2没有关系,因为,月球和地球同享一个太阳。月球夜间温度为-183℃,因为,月壳平均厚度在60km以上,是月壳下方月幔中的高温热量散发不到月球的表面造成的。

7.3地球

阳光在月壤表面通过碰撞和摩擦却产生了310℃热量温度,根据互联网信息,地球7月份日均最高温度大约为35℃(按月计),根据银川平原和蚌埠市地热研究结果,估计地球陆地地热散发到地表的平均温度约为15℃,即35℃-15℃=20℃,阳光在地球表面通过碰撞和摩擦所产生的热量温度大约为20℃(按月计),这是因为,阳光在电离层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了高温热量,根据《大气科学辞典》1994版:距离地面500km高度处的热层温度为1000K。阳光在电离层通过与离子的碰撞和摩擦损耗了90%以上可产生热量的阳光辐射,即部分阳光经碰撞和摩擦反射回太空,部分转变为不能产生热量的长波辐射,只有少量可产生热量的太阳光穿越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到达地表,并在地表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大约20℃(按月计)的热量温度。

8.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证明气候变化与碳排放没有任何关系

地球上所出现的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5个气候带以及温带区域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都是两极冰盖散发的冷空气影响强弱不同引起的,地球上之所以还有热带,是两极冰盖散发的的冷空气对其影响很弱或不受影响的区域。也就是说,两极冰盖没有形成之前,地球上没有5个气候带以及温带区域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全部为热带。因为,两极区域地下储藏有大量的煤炭,煤炭是由植物碳化形成的,说明在煤炭生成的年代,两极区域温度与非两级区域的温度是相同的,只有环境温度相同,地下才能出现相同的产物—煤炭。

例如1,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3月22日开始,北极区域处于全极昼状态,由于阳光产生热量的作用,北极冰盖从冬季大约1450万km2,逐渐融化到夏季约500万km2,由于冰盖面积的逐渐减小,受冷空气影响的面积也随之逐渐减小,所以,中国就由春季逐渐过渡到夏季,夏季炎热是不受北极冷空气影响的结果。从9月22日开始,北极区域处于全极夜状态,由于极夜没有阳光所产生的热量作用,北极冰盖从夏季的约500万km2,逐渐封冻到冬季1月份的最大的冰盖面积约1450万km2,由于冻结的北极冰盖面积的逐渐增加,受北极冷空气影响的面积也逐渐增大,中国就由秋季逐渐过渡到冬季,冬季寒冷是受北极冷空气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中国从春季开始到夏季结束,是北极冰盖的逐渐融化过程,从秋季开始到冬季结束,是北极冰盖逐渐封冻过程,由于受北极冰盖散发的冷空气影响强弱程度的不同,由此在中国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变化特征。

例如2,哈尔滨市、北京市、合肥市和广州市年平均温度分别为4.4℃、11.8℃、15.3℃和21.8℃(来自互联网)。来自天气网,7月份哈尔滨市、北京市、合肥市和广州市日均最高温度分别为29℃、33℃、34℃和33℃,1月份上述四市的日均最低温度分别为-25℃、-6℃、-1℃和10℃,以上四市7份月和1月份日均最高和最低温度的温差分别达到54℃、39℃、35和23℃。

如果CO2是温室气体,一年当中CO2在大气层的浓度几乎保持不变,CO2是如何影响上述四市年平均温度以及7月份和1月份日均最高和日均最低温度变化的?研究认为,中国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上述四市年平均温度差值或7月和1月的温度差值,都是北极冰盖散发的冷空气影响强弱程度和影响时间长短不同引起的。与CO2没有关系。

9.气候变化客观规律是越来越冷

地球气候变化客观规律是越来越冷,地球最终就像现在的南极和北极一样,地球表面将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因为,无生命特征的物体中的热量散发就意味着冷却,这是永恒的真理,如,钢水冷却成为钢锭,就是钢水中热量的散发的结果。研究认为,地球是从太阳星球分离出来的,地球初始状态没有地壳,地球表面全部被地幔所覆盖,即火球阶段时,通过燃烧大气层中的氢,即2H2+O2=点燃= 2H2O,由此,地球上才有水的存在。也就是说,地球初始状态只有地幔和地核2层结构,通过环境空气不间断的散发地幔中的热量,地幔才被冷却成地壳,地壳形成后,地球就由地幔和地核2层结构转变成地壳、地幔和地核3层结构,根据互联网《地球》资料,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地壳厚度为0-33km(0km地壳可视为活火山口),按地球存在46亿年、地壳厚度33km计算,即:33km÷46亿年=0.717km/亿年,每亿年地幔冷却成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717米,因为,地壳内热非常巨大,所以,经过46亿年地幔中热量的散发,才将地幔冷却成33km的地壳平均厚度,未来地幔中的高温热量,仍然会通过地层的热传导作用散发到地表,地幔会缓慢的被冷却成新的地壳,地壳就会缓慢的增厚,由于地层在热传导过程中,对地热的吸热损耗作用,地热散发的地表的热量温度会逐渐降低,地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的降低,环境温度就会跟着降低,环境温度的降低,两极冰盖就会不断地的向外扩张,两极冰盖扩张后,冰盖所散发的冷空气的影响强度就会逐渐增强,影响面积也会随之增大,影响面积的增大,就意味着寒带逐渐向亚寒带延伸,亚寒带逐渐向温带延伸,温带逐渐向亚热带延伸,亚热带逐渐向热带延伸,热带会逐渐消失,当全球地壳厚度达到地热都散发不到地球的表面时,地球表面就像现在的南极和北极一样,无论陆地或海洋都将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并由此毁灭地球表面上所有的生物。因为,温带区域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最初是从两极区域形成的,由于两极冰盖的不断扩张,导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已经延伸到远离两极区域。

两极地区之所以出现常年不能融化的冰盖或冰川,除两极长年被冰川覆盖的陆地地热散发不到地表以外,还有平流层的降低,来自互联网信息,两极地区平流层距离地面高度大约只有8km,由于平流层的降低,平流层的冷空气就源源不断地为两极区域的对流层提供冷空气,才能维持两极冰盖的存在,如果将两极冰盖比作两座冷库,平流层释放的冷空气就类似冷库中的制冷机。

10.关于能源问题

有人说:“如果中国人每一个人的人均能耗达到美国的水平,就意味着全世界的能耗都由中国消耗,中国的人均能耗要控制到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实际上,地球上的能源是无限的,因为,地球上所有的石化能源都要转化为热量能才能被利用,而地球本身就是个巨大的热源,其中热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绝。例如,根据渤海天然气田勘探资料,渤海海底以下4000米深度处的地热温度为200℃。预估陆地地下4000米深度处的地热温度同样为200℃左右,只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将4000米深度处200℃的地热温度提升到地面上使用,既可以用于城市供热,也可以用于大中型电厂发电(据央视报道,日本已经在温泉附近建设了五六十座地热发电厂),无论地球上有多少人,无论每人消耗多少能耗,都是远远用不完的。地球上的石化能源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替代后石化能源时代的主要能源将是地热。

11.结论

11.1地球形成以来的经历

目前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地球环境温度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基本相同的或差别不大。但事实是,地球形成以来,地表温度始终朝着由高温向低温的方向发展,地球初始状态地表温度、更确切的说是地热温度在1000℃以上,降低到到现在平均温度只有15℃,根据银川平原和蚌埠市地热研究结果,预估全球陆地地热散发到地表的平均温度约为15℃左右,阳光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热量温度全部被两极冰盖散发的冷空气吸收了损耗了,没有对地球陆地平均温度产生叠加效应。例如,蚌埠市年平均温度为15.5℃,年平均温度已经比其地热散发到地表的温度低0.6℃。

研究认为,地球大体上经历了6个阶段,第一阶段,火球阶段,第二阶段,高温阶段,估计这两个阶段大约经历了约40亿年,这两个阶段地表温度都在100℃以上,地球上没有生物,水以水蒸气形式储存在空气中,直到5.42亿年前的生物大爆发,地表温度才降低到100℃以下,地表才有液态水存在,地球上才出现生物,第三阶段,高温酸性水阶段,是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形成阶段,估计大约从5.42亿年前到3.6亿年前,第四阶段,古生动植物繁衍生息鼎盛阶段,是煤炭和石油的形成时期,估计大约从3.6亿年前至白垩系早、中期,第五阶段,水球阶段,即地球表面全部被水所覆盖阶段,导致陆地生物大灭绝以及煤层顶底板页岩的形成过程(注:地球上所有岩石(含出露地表的岩石)都是在水的长期静压作用下,由松散的泥沙固结演变形成的),估计大约从白垩系早、中期直到第四纪,第六阶段,现代生物繁衍生息阶段,大约从第四纪初期开始直到现在。

11.2地球上生物的归宿

人类在地球上的延续时间相对自身的寿命来说是漫长的,但相对地球的寿命来说仅仅是来去匆匆且短暂的过客,目前及未来相当漫长的时间内,将是人类在地球上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但随着地幔中的高温热量散发到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会越来越恶劣。因为,在地球上适宜人类生存诸多的自然环境要素中,适宜的自然环境温度才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的根本要素,而适宜的环境温度主要热源来自地幔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温度,而不是来自太阳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温度,当地幔中的高温热量散发不到地球表面时,地球表面无论是陆地或海洋就像现在的南极和北极一样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并由此毁灭地球表面上的所有生物,人类也将在地球上消失。

参考资料:

1.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刘士水:《关于太阳系九大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分析与研究》。科研,2017年3月(13卷); 

2.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刘士水:《地球的演变过程及其气候未来变化趋势推测与研究》,科学与财富,2017年9月;

3.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刘士水:《关于生命的研究》,科学与财富,2017年10月;

4.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刘士水:《关于来自太阳的热是如何产生的分析与研究》,自然科学(全文版),2018年8月;

5.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刘士水:《关于排放二氧化碳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与研究》,自然科学(全文版),2019年5月;

6.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 ,刘士水:《关于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分析与研究》,自然科学(全文版),2019年7月;

7.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 ,刘士水:《关于气候带及温带区域春夏秋冬是如何形成分析与研究》,科学导报,2020年第17期;

8.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 ,刘士水:《关于气候变化研究结果的总结报告》,科学导报,2020年第47期;

9.宁夏国土资源调查检察院,扈志勇、王利和刘峥:《银川市平原区浅层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中国地质学会2011年会(750004);

10.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官煜、陈循、陈学峰、魏永霞、黄多成:《安徽蚌埠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研究》,GEOTHERMAL ENERGYNY,2014年第5期。2015年9月9日。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