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经济和工业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情况下,水资源消耗、浪费与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并存在一定的水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需要及时加大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开展力度,在遵守开发与保护并重、统一规划管理、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该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制定针对性的整改、优化、解决方案,从用水量、资源利用率、水功能区、地下水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着手,提高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水资源的保护效果。
1.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原则
1.1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为提高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效果,促进水资源实现健康、长久发展,就要对水资源开发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倡导水资源开发加大对江河湖泊、森林等区域资源的关注和保护力度,重视增强污染治理与预防力度。各地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水量、水质监管方案,在开发工作中,深入分析、检测水资源水质变化情况,达到开发与保护工作协调开展的效果。
1.2统一规划管理原则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中,还需要坚持统一规划管理原则,这一原则的主要针对目标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管理保护工作,在实践过程中应主动执行相关联合调度方针,落实好合理的转化与补给工作,确保水资源配置平衡。此外,管理与保护部门还需要详细了解区域水资源的流动性质,掌握现存的储水状况与条件,进而对地表水、地下水实现联合调度,提高水源利用效率。
1.3效益最大化原则
所谓效益最大化原则即是指根据当下的水资源情况,策划科学合理的使用、保护、管理标准与规定要求,有效解决水资源设计脱离实际、违规运用、规划适用性较差等问题,从而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节约型社会建设中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对策
2.1合理管控用水总量,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根据对现阶段社会水资源规划效果的研究显示,不同区域的总用水量具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进一步开展水资源使用调查、评判工作,抓住可控目标,提高对各区域用水量规划的合理性,并在明确各区域用水需求程度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管控目标。同时,为顺应节约型社会发展趋势,相关管理与保护部门人员应该加大对行政区域年用水计划的分析力度,通过用水计量监管方法,保证总体用水量不超过规定标准;并要重视开展水域海岸线管理工作,提升水生态系统的修复质量和效果;要严格检测区域江河湖泊的生态流量,及时对存在的异常情况进行干预、整治,充分发挥管理与保护作用和功能,保证水域岸线得到清晰划分。另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部门人员应制定统一化、系统化管理措施,紧密联系当地区域管理机制落实状况,进行不断调整与优化,在切实可行的规划、调度管控下,促进各地区水资源节约、保护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速度,强化水资源利用率
想要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就要尽可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科学性,在较大程度上增加用水效益。因此,各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部门应从实际出发,设定适用、可行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并配以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于部分用水效率、用水需求量低于标准范围的地区,就要按照规定适当缩减该地区的取水量。例如,某地区县城着力开展农业经济建设工作,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部门需要及时引进喷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对当地的大中型灌区开展节水整改活动,显著提高农业灌溉工作的节水程度。同时,还要加大对水利工程的调度强度,从而良好保护水资源,防止出现资源大量浪费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社会中的中大型水库建设数量与日俱增,造成水库调蓄程度急剧提升,不可避免增加了水资源管理负担和压力,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准确认知到左右岸、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在推动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水库下游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用水要求。
2.3增强对水功能区的管理力度,切实保护有限水资源
为解决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应全面对各个水功能区的水质情况开展实地勘察、检测、调查工作,详细、精准采集、记录有关数据资料,明确不同功能区的定位,预测、设定后续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省区间的达标状态,并落实好针对性的全方位监督管理工作。在具体实践时,应遵守水功能区域目标要求,审核、计算该水域的纳污能力,掌握实际排污范围,设计管理措施。对于饮用水调取的水源区域,需要确保实现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与保护,制定完备的紧急应对方案,提高饮用水水源的健康性、安全性。与此同时,管理与保护部门还需要加快江河湖坡水系之间的连通建设速度,实现水资源有效配置。为满足节约型社会建设需求,还应重视推进行业管理工作,不仅要强化水资源管控质量,还要逐步降低资源消耗程度,通过开展调研评价工作,制作各区域水源变化统计报告,将之作为主要参考资料,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增强水资源保护效果。
2.4引进工程与非工程技术手段,提升地下水保护管理水平
想要提高对地下水的保护管理水平,就要推进现代化节水工程加快建设,在农业事业领域中,大力宣传滴灌技术、高标准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增加机械设备在农业各项工作中的使用程度,促进农业朝向技术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规模化、多品种、高效益”发展理念,结合种植区域环境条件、地质水文条件,确保农作物种植结构合理,减少作物占地面积,引进更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更高的作物,在使用地下水进行作物浇灌时,应降低水源消耗程度。在水资源置换工程中,需要重视开展调水工作,良好解决部分区域农业事业的缺水问题和地下水过量使用问题,进而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从根源防止产生资源浪费情况。此外,也可对大规模封存地下水井,并调配有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管,及时填埋年久失修的地下水井;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指标体系,清楚标明农业种植应达到的地下水水量、水位管控指标,有效防止出现地下水量超标使用的情况,抑制超采区形成。
结语:在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战略提出后,水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与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有效抑制、解决水资源消耗、紧缺与污染问题,就要切实落实好用水总量合理管控、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制定、水资源科学调度、水功能区精准管理、工程与非工程技术手段引进等工作,从而提升水资源利用与开发合理程度,确保水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为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春园,崔晓亮.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基本策略探讨——评《水资源保护与管理》[J].人民黄河,2023,45(02):169.
[2]党进奎.节约型社会建设下区域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华北自然资源,2021,(0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