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布鲁氏杆菌导致的布病,在牛羊养殖业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最为直接的是导致母畜流产或不孕,给牛羊养殖户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布氏杆菌病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因此,有效提高养殖户防控牛羊布病的知识技能,进行布病净化至关重要。
一、分析牛羊布病发病成因
1、牛羊养殖户缺乏对布病的认识
当前不少牛养养殖户,尤其是一部分地区的散养户,对于牛羊布病及其危害缺乏认识。因散养户不管是养殖条件,还是自身知识水平,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牛羊养殖当中往往会出现侥幸心理,发生牛羊布病前不会有效配合防疫站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消杀防治工作。
2、牛羊布病检疫工作不规范
我国牛羊养殖形式主要是散养,而且养殖区域比较分散,各户养殖数量较少。牛羊养殖户间还有私自买卖调运情况,不少养殖户觉得调运申报程序复杂,所以很多养殖户都不会主动申报,都是私自买卖调运,这给有关部门对牛羊布病的防疫及检测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增大了输入性布病的感染几率。
3、扑杀阳性病畜工作以及日常卫生消毒不到位
坚持常规消毒是控制布病传播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养殖户往往不注意环境卫生控制,卫生 脏、乱、差,人畜混居,特别是未经处理的胎衣随地丢弃,卫生消毒制度形同虚设;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配种过程采取本交,生产接生过程中不注意个人防护,消毒不严等,极易造成布病在人畜、畜畜之间传播。根据国家关于布鲁氏杆菌以及相关疾病的防治计划支出,在人畜之间发生与传播布病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养殖经营情况以及牲畜流动状况进行合理的布病防控措施推进,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牛羊牲畜布病防控的区域化管理。但是在实际布病防控工作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布病危害重视程度较低,导致了相关经费短缺,直接造成布病阳性畜扑杀工作效率低下,为布病在人畜之间传播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二、牛羊布病防控措施探讨
1、加强布病知识宣传
为了增强我国养殖行业中牛羊布病的防控力度,在提高相关监测与防疫技术能力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加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宣传力度,从而提高广大牛羊养殖户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检疫重要性的认识。检疫部门可通过定期开展牛羊牲畜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知识讲座,有效提高当地牛羊养殖户对于牛羊疾病的重视程度,在日常养殖与生产过程中对于牛羊的状态所代表的牛羊健康程度能有效辨别。同时,还要定期组织养殖户进行疾病防控技术培训,通过发放资料、观看视频以及讲解授课等多种形式,强化了牛羊养殖户与经营者对于牛羊布病的认识程度,有效掌握布病防控技能,使养殖户在经营过程中真正做到自觉防控布病、正规合理规范调运、主动申报核实以及重视布病检疫等工作,在对区域内牛羊养殖进行合理管控基础上,进一步引导牛羊养殖户减少从外部地区调运牛羊,能有效杜绝因为调运过程中外来输入性病毒介入。
2、加大对牛羊布病的监控
针对牛羊布病的有效防控手段之一为加强监控力度,在牛羊养殖区域内的动物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需要积极强化对当地牛羊布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状况以及传播情况进行全面监测。例如,我国有些地区就对当地牛羊养殖档案进行系统规划与管理,将牛羊布病的监测纳入到日常疾病监测环节当中,并且对运输调配的牛羊进行全面筛查,有效避免了输入性感染,还创建各级布病示范市,示范场。
3、牛羊养殖环境要定期进行消毒净化
通过对特定场所以及区域内部,所具有的某种动物疫病进行有计划地消灭过程为动物疾病净化过程。通过对养殖环境进行全面地消毒、杀菌与净化,可以提高动物自身的抵抗能力,同时也能达到一定范围内个体无感染以及不发病的状态。因为疫病的净化目的为清除和消灭疾病传染源,因此区域内养殖环境的净化是牛羊布病防控工作的重点之一。要建立统一的布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一旦发现布病检测呈阳性的牛羊牲畜时,必须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扑杀行动。全面降低当地牛羊牲畜布病产生于传播的几率,同时对扑杀的牛羊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确保达到布病防控指标之后方可继续进行养殖生产。同时,防疫部门还要积极组织养殖户进行圈舍和牛羊活动场所的卫生消毒工作,在接触牛羊之后需要用消毒液洗手,对于牛羊牲畜的流产物也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确保疫区内部的布病病原体得到有效控制。
三、总结
综上所述,布鲁氏杆菌在牛羊之间所造成的影响与危害非常大,而且一旦布病发生治疗难度较大,所以,牛羊养殖户必须加强对布病加强认识,加大对牛羊布病的监控,积极配合防疫部门进行布病消杀防控,有效防控布病,全面提升我国养殖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