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伴随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高考制度守正创新、不断完善,已然成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人才选拔道路。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中国人极度重视高考,高考“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系千万学子前途命运,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高考制度的指挥棒效应因其广泛性、显著性、强制性和变化性而对高中乃至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拔群体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新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在于实现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推进科学选拔人才,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综合素质发展的接班人。
二、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只注重高考科目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在道德、体育、美育、劳动等方面素养的发展,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在美国,据说对精英人才的评价有三方面:一、是否有突出的能力;二、是否有平民的情怀;三、是否有社会责任心。在美国大学自主招生的要求中,对社会责任心的要求格外重视,年轻人越有社会责任心,就有越多愿意为自己的社会和国家建设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由此而培养的社会责任心是素质教育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1、社会层面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情况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目前,社会上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单位很少,即使学生们想利用寒暑假参加长期的社会实践也会遭遇拒绝,由于学生的时间有限,又不擅长参与劳动,还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所以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对社会更深入的认识,进而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和积极的影响,反之促进在校学习。
2、学校层面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情况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和校外两方面。校内的活动包括校团委或教研组组织的实践活动、社团活动。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志愿者服务、寒暑假社会实践、研学等,形式多样,主题多样,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校外的社会实践协调难度大,经济和时间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学校会忌惮组织此类活动。
3、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
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多数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而不在意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在一些活动中,很多学生态度不端正,应付填写实践报告,草草了事。或者有些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只是出于学校的要求,真正能够去走进社会用心体验的学生又少之又少。
三、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发挥大思政课的教育意义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吸引高中生深入参加社会生活,增进同学们对国情、社会的了解,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了解,学习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激发社会责任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团结友爱等美德。
2、 起到德育育人的教育效果
社会实践一般都是集体活动,且大多数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可以说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个体在集体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积极的思想观点、规范着行为习惯。这样,学生在开展活动,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发挥德育作用,同时,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使活动内容更丰富,收获更大,自然而然的把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把团结友爱、默契配合的作风传给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过程都蕴藏着丰富的育人题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理想职业的初体验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对大学专业取向选择也就会趋于理性,降低了大学更换专业造成的人才培养周期的消耗的问题,活动中,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身的兴趣、优势潜能领域与今后适合的职业领域的匹配度。比如说,学校的大型活动中,部分工作交给学生负责,培养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体验图书管理员,进一步强化其责任感;体验会计工作,锻炼他们的耐心、细心等。因此,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对某个职业的工作内容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把实践经验带入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
四、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
尽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帮助,但也却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化,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效。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受益匪浅,甚至影响到自己的大学专业和将来就业。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大都是学生自己主动找的或是父母的单位,学生主动参与且实践时间较长;另一些学生参与活动仅仅是因为学校的要求而被动参与,且为期短,成效甚微。这种社会实践的组织成效仅仅限于参与,很少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其次,社会和家庭思想观念滞后,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度低。据了解,部分学生在申请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来自父母的反对,或者经济上的不支持。也有学生表示,高中生属于未成年人,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处于弱势群体,不受重视。
五、高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解决措施
1、学校层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校党组织的领导下,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经费,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具体指导、组织管理。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应该精心安排好活动的内容,包括活动前的培训,活动中的流程,活动的目的、考核的方式,鼓励每位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创新。督促每位参与的学生都明确目标,做好准备,专心参与其中,确保每次社会实践活动都能够颇有成效。
2、社会层面应给予充分支持,成立相关部门或公益机构。社会实践是一门以社会为课堂,依赖于社会支持而生存和成长起来的社会教育。首先,学校需要与社会机构或单位取得长期合作,为学生创造可以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岗位;另外,鉴于学生群体大多数是未成年人,这就需要有专门机构保障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在必要时协调各方,以让提供岗位的社会机构或单位的利益损失最小。
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社会实践的特殊作用,就是使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增加知识,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当然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指导不是包办代办,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是学生自我教育,锻炼自我的形式之一。
4、完善评价考核制度。高校招生考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从多维度出发,存入学生档案的综合素质评价表不应该只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果的评定,应该创建更为科学的评估体系,不仅注重结果性评价,更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将两者有机结合。如果高校录取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就会帮助促进学生、老师还有家长对学生社会活动实践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柴葳 . 确保2017 年高考安全平稳有序[N].中国教育报,2017-05-06(1).
[2]韦骅峰,季玟希 . 论我国考试制度的指挥棒效应——基于历史考察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21(6):15-26.
[3]黄晓玲,杨德军 . 高考改革试点中家长对选科的认识及意向的调查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2(5):21-27.
[4]韦骅峰,季玟希 . 论我国考试制度的指挥棒效应——基于历史考察的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21(6):15-26.
[5]郑若玲,徐东波 .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应试教育新形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4):151-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