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视为一项核心任务。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成效,而且为其未来的持续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自主学习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技巧和学习效率,还能够促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推动其全面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策略,以自主学习模式为核心,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一)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有赖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塑造。在旧有的教育框架内,学生常常是知识接受的被动者,这种框架束缚了他们的思维成长与创新能力。然而,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学生得以主动追寻知识,进而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心,这对学生长远的学习成长至关重要。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成效。在自主学习的路径上,学生得以依据个人的学习速度与理解程度来调整学习策略和步调,这种定制化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科目。此外,自主学习还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包括时间分配与学习计划制订,这些技能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和个人发展极为关键。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塑造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必须独立进行思考和解决难题,这样的经历磨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数学领域,培养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数学本质上是一门极度依赖逻辑推理与问题解决技能的学科[1]。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满足小学数学教学的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效地探索和认知,实现学习的深入,并且要了解学生的各种特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
比如,在学习“平移、旋转、轴对称”内容时,老师先把旋转的定义理论教给学生,再让学生回想学过的“平移”知识。根据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例子,向学生提问:钟表的指针是在作什么运动呢?那如果把表盘从左移到右呢?在发布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然后让他们在实践中验证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开拓了思维能力,培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二)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存在的,被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教师科学地进行分组,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促进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优化。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在学生分数除法的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应用练习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去乙地,已经行了120千米,相当于全程的,所以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让学生自己计算出来之后,教师再让他们依据路程问题自己出题,在小组合作中和别人交换做题,在小组中学生积极参与出题和练习,促进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样不只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3]。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实践
只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数学实践,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才能懂得真理。但是对很多小学生来说,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得很好,但是一旦让自己去实践就会落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比如,在学习几何的时候,有许多几何图形的概念都比较接近,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这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联系,让学生将几何图形信息分类,并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几何图形。同时要给学生提问:这些图形分别是什么呢?你能做出分类吗?这两个图形的四个角之和等于360度吗?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一简单繁琐的知识归纳,通过实践掌握知识,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辅助自主学习模式的进行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融于自主学习模式中,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很不一样,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发展非常有利。这样不但使教学简单化,把复杂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的形象,而且给学生以视、听、触觉等多种外在刺激,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途径[4]。
例如,在大数据盛行的时代,网络直播课、微课等新兴学习模式逐渐凸显其优势,这些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模式上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为新时代学习注入了新鲜血液。当学生学习完某节数学课之后,如果还有同学对于某个知识点有疑惑,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制作相关的微课视频,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然后再发送到班级学习平台,让学生能随时进行自主学习。
(五)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迁移
新课改强调了让学生完成学习模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合作学习的转变。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完成获取信息、拓展思维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5]。
比如,当教授“圆柱与圆锥”知识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圆柱形状的,哪些又是圆锥形状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利用信息技术渠道查找,最终给出了各种答案,如烟囱、柱子、漏斗、钻头等,教师继续说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你们知道怎样计算圆柱和圆锥的展开面是什么样的吗?我们该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学生陷入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先是搜索一些制作视频,然后动手用折纸的方式得出圆柱的展开面是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圆,圆锥的展开面是一个扇形和一个圆,这样就能知道它们的表面积构成,并且推算出计算公式,得出最终答案。
结语:
总之,在当今教育领域,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是教育进步的必然方向,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教学的核心议程,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一关键领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海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南昌会场)论文集(五).2020.
[2] 李树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
[3] 田玉枝.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 学周刊, 2021(30):2.
[4] 郑志迈.基于合作学习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数学大世界(小学一二年级版),2019.
[5] 高小花.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 亚太教育, 202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