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后的政府会计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将政府会计中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适度分离体现于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双功能,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双基础,财务报告与决算报告的“双报告”三个方面。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会计核算“双基础”
“双基础”是指政府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大部分,财务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而预算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本次改革使得会计核算基础发生变革,通过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行的方式来重塑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由原来的单一化转变至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平行记账”。根据“平行记账”规则,所有的会计业务必须全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要求,且明确了被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收支业务,不但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还需要进行预算会计核算,通过创新性地将资金收支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并保证预算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这样既能反映资产和负债等存量信息,同时也反映预算收支相关信息,既反映了存量情况,又能反映出收支增量,显著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准确性。
(二)实行会计科目“双功能”设置
“双功能”是指政府会计同时具备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预算会计主要反映和监督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通过预算收入、支出及结余三大要素对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进行会计核算。财务会计主要反映和监督政府会计主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情况,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大要素对政府会计主体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这样既能保证预算完整,又能反映收入和支出的流量情况。
改革后的财务会计完善并细化了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按照政府会计的主体将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银行存款等)和非流动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按照流动性,将政府会计主体的负债分为流动负债(比如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及预收款项等)和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等)。净资产主要是资产减负债后的净值。收入指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净资产增多的、带有特殊服务潜质或重大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入。而费用指在报告期内导致政府部门的会计主体净资产下降、带有特殊服务潜质或重大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出。
预算会计由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个要素构成,共设置了26个会计科目。预算结余=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历年滚存余额,主要分为资金结存和资金结转(指本年度未完成的项目,可以转到下一年持续利用的资金)。
以资产类会计科目为例,改革前后资产类会计科目对比列表如下:
改革前后资产类会计科目对比列表由上表可见,改革后的新政府会计制度重新设置和细化了原有的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总计增加15个资产类会计科目以及调整“在途物品”在内的资产类科目8个。新会计科目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进行了细化,使得折旧和摊销的分类更加完善,增设“长期股权投资”等相关科目,并对应收款项合理细分,开始计提坏账准备作为特殊资产单独列示核算,实现了成本费用配比,反映单位运营成本更加合理,银行存款科目下划分“零余额账户”和“其他货币资金”深化了资金集中支付管理,加强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改革后的政府会计制度使得会计管理功能方式发生转变,不但完善了财务会计功能更强化了预算会计功能,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到了政府会计核算的最优目标。在预算会计层面,对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修正,并建立了以决算报告作为核心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在财务会计层面,进一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进行了深入探索,明确了政府会计改革中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新定位而且实现了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在制度上的有效衔接。新制度借鉴了企业会计方法,将权责发生制融入了会计中,在提高财务会计业务管理能力的同时明晰了财务会计各方面职责。例如,在会计内容方面,在同样遵循权责发生制的前提下增加了对收入与成本等各项费用的会计核算,此外,合理运用科学的核算方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账目账务处理,具体通过资产折旧摊销手段增设贬值概念,对负债、摊销费用合理预估,能更加切实反映单位实际运行情况。
(三)推进会计“双报告”制度
“双报告”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实行综合会计报告制度,在双体系下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下分别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决算报告使用预算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财务会计核算生成的数据。政府决算报告的目标在于把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反映给报告使用者,综合呈现会计主体期间预算收支情况;综合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反映政府财务运行和现金流量的相关情况,呈现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状况。双体系下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政府会计主体建立平行结转的两套账,出具双报告,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出政府预算执行以及财务资金流转的情况,方便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和监管。
政府会计改革前后财务报表对比:
政府会计改革前后财务报表对比预算会计报表与财务会计报表之间存在一定的勾稽关联。例如财务会计本期费用与收入的差额和预算会计支出和收入的差额产生的差异可以通过本期“盈余差异调节表与预算结余”来详细反映,这体现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内部的逻辑关系,据此推断其差异产生的原因能够使政府编制以后年度预算更加合理。
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辅助变革
(一)会计准则制度的变革
为推进新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重新构建了标准完全统一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重点整合归并了11个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不但将原来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机关会计体系》进行整合,而且还将《公立医院会计体系》、《高等院校会计体系》、《中小学会计体系》、《科研事业机关会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体系》、《测量单位工程会计体系》、《地质环境勘查单位工程会计体系》、《体育彩票管理机构会计体系》、《国营林地(苗圃)会计体系》等9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制度进行合并,建立了新的政府部门会计核算工作基础规范,制订了行政部门管理财务会计工作具体标准,规范了行政会计核算主体的财务确认、计算和报告等功能,形成以政府部门整体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的科目设置上,财务报表项目中不再对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加以单独区分,与此同时在会计核算业务的核算内容上,保持了原有制度的一般业务项目,但根据经营活动实际,又扩大了各行政单位的公共性业务内容。为推进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使政府各单位均依据相同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管理,对原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中"平行记账"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完善,并通过将会计核算管理体系整合,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各单位相互之间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相互流通性,使得会计信息汇总交流更为便利,有利于推进各部门决算工作的开展。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政府会计制度的重要构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强调建立并独立于国库账户的新系统,必须由财政有关的国家财政预算管理机关与商业银行合作建立零余额账户,然后通过零余额账户作为资金支付途径,再以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方式拨付到对方的单位或个人,同时以信息化的财务支付系统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清算系统作为基础。预算单位结合实际需求,向财政部门提交资金支付相关申请,经审核通过后,完成相应的资金支付,不仅实现了收支直达更提升了支付效率,能保证财政资金合理使用的同时减少资金浪费和贪污受贿等问题,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推动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发挥积极调配和监督管理的作用,尤其是会计科目增设“零余额账户”的应用,使政府各部门在实际业务处理上更加重视集中收付制度的作用,显著提高了对财政资金把控调配的管理水平,从客观层面推进了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发展。
三、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启示分析
(一)注重构建“双基础”会计核算体系使会计核算体系得到完善
改革后的新政府会计制度推进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既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发展模式,在逐步完善预算会计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增强了财务会计功能,提高了各类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一是从核算账户入手。系统梳理会计账户,统一明确了开设标准,调整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以建立集中收付核算账户为着力点进行切入,在政府会计制度变革中国库集支付制变革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构建一个帐户系统,使所有的政府意识投资资金全面汇集在一个帐户中,使政府所有的财务开销都由国库进行支付,对各单位现有账户开展合并清理与集中整合,根据需要分别设置资金清算账户、零余额账户、代管资金账户等。首先在通过信息系统梳理已有账户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了基本存款账户或财政专户,作为资金清算账户;然后是全部的财政类资金拨付,都必须依法设有财政资金拨付的零余额账户,按照“承付款项、审查核算、支付申请、批准支付、实际结算”的运作程序,进行统一支付和统一核算;最后则是建立了代管资金专户,以便于统一会计核算对各个单位所代管的预算直属资金、直属单位资金等,并对不同性质、差异类别各代管机构和所属单位的代管资金,按分账会计核算模式予以会计核算。二是从核算方法入手。改进了实物资产的核算方法,结合管理、运作实际,构建覆盖面广的资产标核算准,增设对应核算账户,对实物资产的购置管理、存续使用管理、报废管理应创新实时管理理念,完善信息化核算方法,形成有效的核算约束机制,提升了资产管理效率。加强对行政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分类管理工作,并根据各单位自身需求情况,逐步构建起了标准会计核算体系,通过量化实物资产的总量、价格和利用年限,加强并监督对实物资产的处理,以及处置前账实核查工作,还结合了固定资产价值、计提折旧金额、使用年限寿命等方面辅助加以会计核算。
(二)注重构建“双体系”会计科目使会计科目设置得到优化
论证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体系”会计科目设置要求,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在需求的会计科目在顶层设计层面达到最优。同时,进一步规范了会计科目核算流程和核算内容,着手解决了现行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中存在的与新体制新要求不相适应的现实问题。
(三)注重构建“双目标”会计报告使会计报告格式与内容设计更加科学
既明确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又完善了会计报告模式和报告体系,细化了会计报表要素和核算内容,从会计报告信息披露方式、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以及提供全面完整会计评价信息等方面进行改革,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构建“双目标”、“双主体”、“双基础”的会计报告体系,为会计报告分析和会计信息公开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注重构建会计准则相关辅助配套建设,有力保障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不仅在会计核算制度方面进行了变革,也同步注重构建与之配套的相关会计准则制度,这些准则制度对政府各类型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对于改革后在会计确认、计量、会计核算方法和对会计准则解读、具体实操等方面做出了详实的规范。与此同时,根据新的政府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并推动了财政预算管理改革,这些配套举措有力保证了改革后的会计制度实施顺畅运行。
四、结束语
由以上分析可见,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在会计核算、会计科目、会计报告方面进行了开拓式创新,并有力促进了相关会计制度辅助变革,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建设稳步提升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晨明.政府会计环境与政府会计改革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陈立齐,李建发.国际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03.
[3]路军伟,李建发.政府会计改革的公共受托责任视角辩解[J].会计研宄,2006(12).
[4]田五星,王海凤.基于政府会计环境的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研究[J].
[5]陈穗红,石英华.我国政府会计目标选择[J].财政研究.2007(07):
[6]李晓慧.基于多元化目标的政府会计管理范围研宄[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5):91-96.
[7]肖鹏,冉梦雅.基于会计信息需求角度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框架构建[J].地方财政研究,2015 ⑶:9-14.
[8]陈志斌.公共受托责任:政治效应、经济效应与有效的政府会计[J].会计研究,2003(6):36-39.
[9]金希萍. 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会计目标[J].财会通讯, 2007, (9): 123-124.
[10] 张曾连,高璟深.《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文本分析与实施建议[M]会计之友,2016.13.
[11] 李倩倩.关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M]现代营销,2019(08)
[12] 陶然.关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思考[N]经贸实践,2018.(24)07
[13] 王其雄.政府会计改革的动机和方向问题研究[M]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06.
[14] 谢运苏.政府会计改革的思考[M]当代会计,2018-1(07).
[15]林钢.政府会计改革双体系差异辨析(上)[J]会计之友,2016(13)
[16]林钢. 政府会计改革双体系差异辨析(下)[J]会计之友,2016(14).
[17]林钢、武雷.政府会计改革难点问题探讨(上)——关于会计主体界定与政府资产界定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5(9).
[18]林钢、武雷.政府会计改革难点问题探讨(下)——会计信息生成模式及综合财务报告编制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5(10).
[19]路军伟,于国旺.政府会计的”双轨制”现象及成因研究——基于契约理论视角.[J]. 会计研究. 2015(12)
[20]邱均成 何涛 高丽萍.基于“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改革会计系统核算体系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