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社会公众对于气象科学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强。风云气象卫星作为气象行业的大国重器,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其为例开展宣传科普品牌研究,对于推动气象科普品牌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气象科普的品牌化建设,有利于凝聚优质资源,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形成规模化气象科普产业,从而进一步推动公众气象科学素养的提升,增强公众的应急避险能力,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
一、气象宣传科普品牌塑造现状分析
构建气象科普品牌是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的重点工程,近年来,气象部门主动融入,尝试开展气象科普品牌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探索时间不长,因此仍存在一些短板[2]。
首先,宣传科普品牌塑造经验不足。品牌效应需要长期持续塑造,其中包含品牌名称、图案设计、内容定位、话术、人设等多方面,只有让品牌处于长期持续有意识地向公众传达,才能形成稳定的品牌效应,增强品牌的社会影响力。然而,目前各级气象部门的科普品牌化尚处在不断尝试和摸索阶段,大多数科普工作缺乏整体规划,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不足,科普品牌塑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其次,宣传科普品牌塑造的产品创新力不足。纵观全国的气象科普产品或服务,同质化严重,与地域特色、灾害性天气结合不够紧密,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服务不够精准[3]。气象科普馆或气象科普展以展板、科普视频为主,公众互动性不强,黏性不够。科普文创产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品种不少,但针对性和个性化设计不足,未来需要增强创新意识,研发出更能符合公众诉求和喜好的文创产品。
最后,宣传科普品牌构建思路不够开阔。近年来,经过气象部门的探索,气象科普的社会化格局基本建立,常态化科普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融合发展上,“气象+”思路仍不够开阔。现代化的科普服务早已不是某个行业、某个部门、某个领域的事,气象科普传播也不是气象部门“独舞”,真正的科普创作需要冲破行业壁垒,使其真正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扩大品牌影响力,使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风云气象卫星宣传科普品牌建设
(一)围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强化创新成果传播,夯实风云气象卫星宣传科普品牌基础
利用前沿科技成果,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典型问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将最新科技成果应用于台风、强对流、沙尘、火情、生态环境等灾害性天气监测业务中并开展科普解读,同时,面向公众科普风云气象卫星观测太阳、地球夜景等创新成果,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资源科普化效益,充分展现气象卫星科技进步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撑作用[4]。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借助媒体扩大品牌影响力。科研人员是科学研究的生产者、实践者,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充分利用科技人力资源优势,多次组织科研人员参加央视新闻栏目和《开讲啦》《一问到底》《国家记忆》,以及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电视台及电台节目录制,借助媒体平台扩大风云气象卫星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基于风云卫星科普内容的创作多次登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并获奖。
组织特色科普活动,加强品牌落地应用。每年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世界气象日、中国航天日等重要节点,举办具有风云气象卫星特色的大型科技创新和科普展览。“空间天气与人类活动”科普展入选中国科协2018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活动案例。2020年风云气象卫星事业50周年纪念活动成就展参观人数超过1万人次,网上展厅参观人次达10万。2022年“揭秘空间天气”科普活动为全国科技活动周轮值主场活动及气象科技活动周重点示范活动,其主题直播带动#气象科技活动周#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二)围绕风云卫星应用主线,推动科普服务国家和社会,拓展风云气象卫星宣传科普品牌内容
立足主业,打造线上线下科普基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充分依托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将风云卫星实况业务与科普相结合,加强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产品及服务规范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
面向重点群体,播下科学的种子。针对青少年群体,近年来,组织科普进校园活动及科技下乡活动150余场,在北大、北京四中、内蒙古突泉县等高校及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活动,促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注重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力。扎实推进风云卫星“一带一路”国际服务,组织国际交流培训、参加国际展览,拓宽科技人文交流渠道,风云气象卫星展项入选中阿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大大增强了风云气象卫星的国际影响力。
(三)用好信息技术,加强科普作品创作,多种方式呈现风云气象卫星科普品牌文化
聚焦“四个面向”,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自主设计研发创作了科普图书和杂志专刊、视频、卫星模型、表情包、科普讲解、短剧、STEM课程、科普互动平台系统以及拼插件、拼图等文创。风云卫星展项入选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科普展区、全国科技周主场活动等。
2019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与科普中国合作的视频《认识风云气象卫星大家族》《静止VS极轨气象卫星的两大门派》等在主流媒体平台点击量过百万。2020年,打造中国气象报科普专栏《气象卫星看中国》《卫星云图带你识天气》;《不凡的风云50年!加油!气象卫星|超燃手绘动画》获年度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
结论: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气象科普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风云气象卫星为例,宣传科普品牌塑造通过引入品牌概念,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一是建立科普品牌形象,增强品牌辨识度;二是加强专业气象科普团队建设,提高科普作品供给能力;三是实现气象科普工作常态化,将其与气象业务服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四是在科普工作中逐步树立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提升品牌传播效益;五是创新传播手段,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多元化,强化品牌落地应用。
未来,宣传科普品牌要想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摆脱同质化的气象服务,要更加注重在专业内容上的深耕,在科普形式上的创新,在宣传推广上的加持。此外,要跟随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公众需求,才能更好地找准科普切入点,引发受众共鸣,促进宣传科普与政府、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贺冰蕊,宋瑶.气象科普品牌化发展路径探究——以风云卫星科普传播为例[J].科技传播,2022,14(24):38-41.
[2]王丹丹,奚雷,邱吉东,吴彬. 湖州气象科普特色品牌探索研究——以《湖说天气》微信栏目为例[J]. 浙江气象,2021,42(04):19-24.
[3]罗灵芝.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气象科普展览品牌塑造[J]. 设计,2019,32(21):12-15.
[4]郑君迪. 中国气象频道品牌化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