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站迁建背景
微山国家气象观测站原址位于微山县商业南街37号,1998年1月1日正式启用,已20余年。因微山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微山站原址所在位置由原城郊变为现在城市中心区域,气象探测环境评估得分仅45.1分,位列全省倒数。原址土地面积5578.3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面积477平方米,观测场面积为16m×20m,风塔及日照仪器安装在业务用房房顶。业务用房由于历史建筑工艺原因,质量较差,每年维护费用不菲。
保证气象观测资料的准确性,是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尖端科学试验提供气象服务,进行国际气象情报交换的基本依据[1]。为此,省、市气象主管部门多次要求微山局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全力改善气象探测环境,积极推进台站搬迁。多年来,微山县气象局历届局领导多次申请台站搬迁,但因站址并不影响城市整体规划,地方政府10至20年内不会主动要求台站搬迁,地方气象部门受资金闲置,难以主动迁建台站[2]。
二、台站迁建过程
2.1 充分论证,科学选定新址地块
根据微山县第十八届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要求,县气象局会同县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依据相关规定,通过实地勘察、充分论证、对拟选新址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估、遴选,最终选定微山湖大道最南端路东,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停车场东临、白鹭湖路南侧地块。该地块东西长度约100米,南北长度约189米,占地面积约28亩。
2.2 建设资金来源
县政府将原气象局土地及房屋进行收储拍卖,并将拍卖资金1281万分批次拨付至县气象局账户用于台站迁建。同时,划拨土地28亩用于新址建设,新址土地证已办理完毕。为解决新址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县气象局申报2020年中央财政资金项目,编制《微山国家气象观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中央财政资金499万元。
2.3 建设内容与规模
2018年12月13日,微山国家气象站迁建项目完成地方审批立项,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为:按国家“一流台站”标准建设,总投资约1500万元,新征用地东西长度约100米,南边长度约189米,约28亩,建设面积为158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200平方米,附属用房380平方米。配套建设气象观测站、道路、文体设施、绿化及给排水、网络、供配电、供暖、院墙、大门等公用工程和设施。
为体现气象文化特色,通过外地学习考察,建设初期对新址气象站院落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增加气象文化广场、气象科普园、人工如意湖等内容,同时对院落道路、排雨水、院落照明、监控、喷淋、绿化等进行优化布局设计。
因县规划调整,新址气象站仅建设业务值班室、门卫室、观测场及配套附属设施,其中业务值班室面积242平方米,新办公场所由政府另外给予解决。鉴于县气象局原办公场址已出售开发,检验检测中心办公楼一楼由县气象局使用(县气象局原址出售资金和上级补助资金可用于此建设装修及设备购置,此楼层可确权到县气象局),其余楼层由县政府相关部门统筹使用。后经协调,气象局新办公楼场所由一楼改为六楼,面积808.29平方米。
新址气象站于2019年11月19日顺利通过省局验收并获得高度认可,2020年1月1日新、旧气象站顺利完成业务切换,新址正式投入使用。
2.4 综合业务系统
气象站业务值班室房、办公楼气象台均配套建设业务会商系统1套,两地均可进行正常综合业务办公,同时配备晶智能数字标牌、气象背景墙等。办公楼气象台研发防灾减灾综合服务系统1套,包含气象数据可视化展示、雨情快报、服务产品智能生成和智能发布四个子系统。
2.4.1 气象数据可视化展示
1、以本地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对各种气象及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实现气象实况数据及气象站点信息的可视化展示。
2、结合本地地理信息系统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色斑图等服务产品的叠加综合显示。
3、将当地现有的监测设备和发布设备设施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展示,包括设备状态及发布内容。
2.4.2 雨情快报
结合本地GIS展示气象站点状态;分钟级、小时级雨量状态动态监控、雨量站点排名、降雨等值面图生成,支持图片产品下载应用;历史雨量数据查询,累年、累月、累日统计,雨情服务产品自动生成,服务产品智能推送等。
2.4.3 服务产品智能生成
服务产品智能生成系统,是一款面向气象服务部门的快速气象服务产品自动加工制作系统。该系统依托气象部门现有的数据资料及相关业务系统,集成多种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用多种气象要素分析和智能算法等,帮助一线气象服务人员快速生成可用于网站、手机、电视等融媒体发布的图形图像类气象服务产品。
2.4.4 智能发布
根据提供的设备信息,对微山局现有的LED显示发布设备进行硬件改造及接口协议对接,实现平台统一管理智能发布。短信及语音外呼系统支持三网合一,拥有专用通道高并发、高到达率、高稳定性,具备完整的消息发送记录和状态记录查询功能。设备一次绑定即可实现后期无人值守自动发布预警、科普等信息。
三、台站迁建工作亮点
3.1 自主搬迁,大力争取迁建资金
微山国家气象站迁建项目是微山局为改善探测环境和建设一流气象台站主动向县政府提出的台站迁建,而非被动迁建。微山局积极主动向县政府提出台站迁建,县政府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并在土地划拨、规费减免、建设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为解决新址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微山局积极向上申请中央财政配套建设资金。
微山县气象局依据微山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整体设计、规划和布局以及气象事业发展需求为指引,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按照“一流台站”的建设目标和标准,确保气象探测环境得到长期有效保护,将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开启政府联合办公模式
新址气象站与办公楼局站分离,新办公场所由县政府另外给予解决,不仅节省了建设资金投入,实现了与地方政府机构深度融合,强化了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合作联动关系[3],进一步提高了气象部门知名度和良好社会形象。
四、结语
项目实施完成后,微山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探测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观测数据更加准确、观测资料更具代表性,气象业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新站址毗邻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根据微山县城市总体规划,新址四周不再建设高大建筑物。新址建成后,气象探测环境可以得到长期保护。同时,通过对业务场所、办公环境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微山县气象局可继续保持全市花园式单位,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为实现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和新的跨越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靳彦君.简析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机,2019,50(13):250.
[2]宁宁.新形势下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8,38(24):233+235.
[3]郭磊,邵庆文,任文江等.基层气象台站搬迁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