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
鞠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鞠霞,. 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医研究杂志,2023.9. DOI:10.12721/ccn.2023.157073.
摘要: 目的:探讨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采取小儿推拿手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59,西医治疗)与研究组(n=59,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对比治疗总有效率、腹泻相关症状改善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中医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研究组腹泻相关症状改善时间均较短,P<0.05;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短,P<0.05;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较低,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结论: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运用中医小儿推拿效果显著,可改善小儿腹泻症状,促使其胃肠功能尽早恢复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建议推广并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小儿腹泻;小儿推拿;胃肠功能;中医症状;生活质量
DOI:10.12721/ccn.2023.157073
基金资助:

小儿腹泻是儿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状,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纳差、腹痛、发热等症状。临床医学认为该疾病与气候因素、饮食不当、肠道内外感染等因素有关,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患儿水电解质失衡进而导致营养不良,其排便功能与胃肠道功能均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1]。临床治疗小儿腹泻多采取药物的方式缓解其症状,但患儿年龄较小,治疗依从性较低,不利于顺利开展治疗,总体疗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不仅要有较好的疗效,还要确保小儿临床治疗安全性[2]。中医学认为,小儿素体脾虚,脾虚运化失职,或久泄不愈导致脾胃虚弱,故而形成脾虚泄,治疗应以疏通经络、健脾益气、调和气血为主改善其临床症状。小儿推拿是中医治疗腹泻的常用手段,操作简单且小儿接受度较高[3]。本次研究主要以2021年1月到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小儿腹泻患儿为例,着重分析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采取小儿推拿手法的临床效果并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118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59,男31例,女28例),年龄及均值0.5-8(4.03±0.87)岁,病程及均值3-14(8.02±1.32)d,排便次数3-10(4.85±1.03)次/d;研究组(n=59,男30例,女29例),年龄及均值1-9(4.12±0.79)岁,病程及均值3-15(8.14±1.37)d,排便次数3-9(4.77±1.13)次/d,一般资料P>0.05。纳入标准:(1)西医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有关小儿腹泻诊断标准,腹泻次数超过3次/d,大便发臭且少量粘液且色褐,部分患者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2)中医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小儿腹泻的诊断,伤食引起者大便气味酸臭,存在腹痛、呕吐等症状,舌苔厚腻;湿热引起者大便次数频繁,呈水样且气味酸臭,有少量粘液;因风寒引起者伴有咳嗽流涕、腹痛肠鸣、舌苔薄白;脾虚引起者面色萎黄,大便不臭色淡,精神懈怠、形体消瘦,舌苔薄白;(3)患儿入组前未采取其他药物治疗;(4)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有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需要静脉输液者;(2)合并直肠出血、克罗恩病者;(3)明显脓血便者;(4)中枢系统疾病;(5)配合度较差或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儿采取常规西医疗法,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年龄未超过6个月者每次服用1片,每天服用2次,年龄在6个月以上者每次服用2片,每天服用2次,持续用药5天。

研究组:该组患儿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开展小儿推拿,具体手法如下:补大肠(300次),补脾经(300次),在曲池穴、足三里、上巨虚、中脘、下脘、天枢、大横穴位点揉,同时采用顺捏脊、逆摩腹等手法对患儿进行推拿。推拿医师清洁并消毒双手,在双手涂抹适量的润滑油,顺捏脊实施3-6次,推拿医师运用拇指桡侧缘顶住脊柱两侧的皮肤,用食指与中指向前按,拇指、食指与中指同时发力捏拿患儿的皮肤,两手交替向前撵动,沿着脊柱两侧从长强穴开始向上推直到大椎穴,每处穴位点揉100-200次,每天进行1次。逆摩腹实施100-300圈,推拿师运用掌根以逆时针的方向对患儿腹部进行摩腹操作。推拿治疗持续5天。

1.3观察指标

(1)对比总体疗效,显效:患儿治疗5d内腹泻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基本恢复正常,大便质地基本正常,食欲基本正常,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有效:患儿治疗5d内腹泻症状有所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变稠,食欲好转,精神好转,有轻微恶心症状,经对症干预后好转;无效:患儿治疗5d后腹泻症状仍未好转,大便次数未减少,食欲不振,精神状况无改善。

(2)对比腹泻相关症状改善时间,包括大便稀溏、纳呆、呕吐、精神倦怠、脱水、腹泻。

(3)对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包括腹胀、腹痛、肠鸣音及正常进食时间。

(4)对比中医症状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价,包括面色、腹痛、粪便性状、大便次数,无症:0分,轻症:1分,中症:2分,重症:3分,症状严重则得分高。

(5)对比生活质量评分,使用简易健康状况量表(SF-36),包括8个维度,单项计分均以100分作为满分计分,生活质量好则得分高。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3.0工具分析数据,数据包括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与计数资料,分别使用(x̄±s)与(%)表示,经t、x²检验,P<0.05说明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总体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对比总体疗效[n(%)]

21.png

2.2对比腹泻相关症状改善时间。

研究组腹泻相关症状改善时间均较短,P<0.05,见表2。

表2对比腹泻相关症状改善时间(x̄±s,d)

22.png

2.3对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短,P<0.05,见表3。

表3对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x̄±s,d)

23.png

2.4对比中医症状积分。

护理前,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较低,P<0.05,见表4。

表4对比中医症状积分(x̄±s,次)

24.png

2.5对比SF-36量表评分。

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见表5。

表5对比SF-36量表评分(x̄±s,分)

25.png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常见的消化道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具有反复发作等特点,多与小儿喂食不当、进食中使用的食物被细菌感染、过度使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导致小儿消化功能紊乱进而诱发腹泻。该疾病典型的表现是排便次数增多,当粪便水分含量较高就会引起腹泻,腹泻后期消化道内的菌群数量不平衡,肠道内的益生菌数量和种类就会减少,致病菌的数量就会升高[4]。儿童年龄较小,机体各项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消化道的负担比较重,极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临床治疗该疾病多采取药物的方式缓解症状、预防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西医常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作为小儿腹泻的治疗药物,该药物是肠道微生态制剂,主要成分包括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以及长型双歧杆菌,通过口服的方式进入机体能够增加体内有益菌群数量,在小儿的胃肠黏膜表层可形成生物屏障并预防有害菌的侵袭,同时双歧杆菌能够分泌乳酸与醋酸,能够调节肠道内环境并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与生长,能够调节小儿胃肠内菌群状态进而缓解临床症状[5]

中医将小儿腹泻归为“飧泄”、“泄泻”、“注下”等范畴,认为该疾病是因脾胃功能失调而致运化失司水谷不化,小儿因肺腑娇嫩,很容易受到外邪侵害,一旦不注重卫生或者饮食不当就会导致被饮食所伤,通过中医推拿的方法可缓解小儿腹泻相关症状且在广泛运用中已取得较好成效[6-7]。小儿推拿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法,通过揉、捏、提、拿、推等手法对人体穴位与经络施力,可对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刺激进而达到祛邪扶正、疏通经络的效果,该方式操作简便,无副作用且见效较快,在本次研究中选取小儿曲池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天枢穴、大横穴、中脘穴及下脘穴等穴位进行推拿,曲池穴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足三里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功效;上巨虚穴能通经活络、调和肠胃;天枢穴可理气健脾、调中合胃;大横穴可温中散寒、调理肠胃;中脘穴能够和胃健脾、消食导滞、疏肝养胃;下脘穴具有除湿消中、补益中气、调和肝脾、降逆合胃的功效,通过对患儿进行推拿刺激腹部与脐部等器官可促使气血流畅、舒经活络的效果,可改善机体微循环,缓解因腹泻引起的相关症状并调节人体机能[8-9]。在本次研究中采取小儿推拿治疗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研究组腹泻相关症状改善时间均较短,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短,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较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P<0.05,分析原因在于小儿推拿时手法轻快温柔,小儿接受度较高,通过对相应穴位进行良性刺激可改善患儿肠道功能并发挥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进一步提升总体疗效。郭家燕[10]学者在其研究中表明经小儿推拿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郭家燕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效果显著,可加快胃肠功能恢复,缓解腹泻相关症状,促使病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张海宁,刘志阳,王亿新,等.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选穴规律[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2,44(3):325-329.

[2] 朱坤福.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观察[J].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4):53-54.

[3] 张海霞,刘爱娟,邓慕贞. 健脾固涩止泻方联合中医推拿疗法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3):475-476.

[4] 马兰,张金波. 小儿推拿结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脾虚泄泻证型临床疗效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21,13(8):52-55.

[5] 朱新粉. 中药敷脐联合小儿推拿在小儿腹泻康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3):52-54.

[6] 唐荔,宋龙秀,陈观伟,等. 小儿推拿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及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2,19(2):82-85.

[7] 吴俊健. 小儿推拿联合神阙穴艾灸治疗小儿脾虚泄泻临床疗效观察研究[J]. 双足与保健,2019(11):15-16.

[8] 张蓉,吴凡,陈叶梅. 小儿推拿法联合神阙和中脘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效果及有效率影响观察[J]. 当代医学,2021,27(21):64-66.

[9] 马洁, 余方辉, 陶善平, et al. 隔姜灸加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2021,19(1):30-36.

[10] 郭家燕,黄永杰.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健脾益气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2):174-176,17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