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质管理工作中应用水质检测技术的意义
对水环境进行检测,主要是遵循水循环的规律,监测水的品质、水的流量以及水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素,并且进行分析与监测。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情况逐渐的严重,人们的饮水问题开始显露出来,因此要对水环境的监测进行加强,有关部门等要对水环境监测问题进行解决。
我国目前阶段,在水利部门对水质检测工作方面,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对于大型的江、河、湖泊等水资源进行检测,已经形成一种常规的模式,并且在大型河流附近建设相应的自动化监测站。目前,水质检测网络已经可以做到全国性的覆盖。并且其中很多的水环境监测站已经开始应用水常规的检测。
二、加强提升水质检测水平的意义分析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资源,一旦水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性。经过我国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的城市供水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一般情况下,可以使人们的饮水需求得到满足以及社会正常发展。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污染,水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人们的用水安全增加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中小供水因为资金、规模都受限,使得检测设备、技术十分落后,不能准确发现水质问题。并且还有一定数量的管网设施使用的时间较长,造成漏损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漏损问题的出现,只是水质的朗迪。
三、水质管理和水质的监测现状分析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据量为2400立方米,不到全球人均水资源的百分之二十五,是处在缺水国家的行业,短缺水资源和庞大人口,将会造成水质污染现象的更加严重。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得知,我国年均废水的排放量高出482.4亿吨,比如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其废水中就有百分之八十没有处理,直接排放在江河湖泊中,我国城镇污水的影响十分严重,甚至是由部分城市的水源受到严重的影响。按照全国饮水安全保障规划资料,在当前全国饮用水的安全保障规划资料,当前的饮用水源的水功能不达标率为35.6%,河道不达标率是44%,湖泊不达标率为77%,水库的不达标率为23%,全国就有1073个重点城市地表水的饮用水水源地有25%的水质不达标,地下水的水源地水质比较严重,115个地下水的水源地中,有百分之三十五是不合格的。我国水质污染类型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污染,物理污染主要是指水中含有的非溶解性固体悬浮物,化学污染则是由化学物质造成的水质污染,比如说:水中所含有的铅、汞等重金属、氰化物,生物污染主要是指水体在受到了细菌、藻类、霉菌等微生物、寄生虫污染,当前我国水质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对水质安全监督管理十分重要。
四、我国的水质管理和水质检测分析
(一)增强对污水排放进行检测工作
对于污水排放的情况要进行严加管控,增设监控工作。并且针对偷排污水的行为进行惩罚,加大惩罚力度。建设城镇污水的收集系统排放口,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厂房附近要对其排放口进行定期的检测,严禁将不合格的污水排放到收集管网当中。要将污水集中进行收集到收集系统,从而保证城镇的污水处理厂安全性,可以正常工作。健全污水处理系统,对相应的质量检测标准进行健全与优化。对下发的相关检测任务要充分进行落实,针对出现超标并且排污不合格的情况,要加大处罚力度,从而保证真正排入到管网当中的污水是符合国家排污要求的。
(二)GIS地理信息水质监测的可视化展示系统
第一,空间数据库管理的GIS各空间数据,主要是指地形图、嵌入式系统终端和污染源等对象的地理位置。
第二,非空间数据库经过SQL数据库进行实现,管理各非空间的属性数据,主要是指水质监测数据,统计数据和社会属性的数据。
第三,GIS技术的可视化界面经过数据库提供的各标准数据库实现接口,读取数据库的空间数据、非空间的数据,经过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之间的关联作用,在GIS界面进行共同分析、显示。
(三)净化管理水源
水质净化作用是将水中污染物进行降低,或是降低至一定范围内,为进一步的实现施工要求,水质管理的工作需要配备完善的净化设备,应用一些先进的水质净化技术,有效确保水质。从城市自来水的供应情况进行分析,为充分确保城市居民自来水应用的需求,自来水的产、供和销过程都不能中断,必须保持一个连贯性。要求有关部门在供水期间,做好相关水质处理的工作,以有效的保证投药正确性、可行性。水质净化的时候,应该做好下面几点:第一,注意混凝剂投加。水质净化会向水中投入适当的混凝剂,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混凝剂的投入的科学性与否会对水质质量有所影响。所以,要求混凝剂进行投加的时候,做到合理的选药、计量投加、准确调节。第二,投加消毒剂的注意。消毒剂在投加时间,必须注意投加剂量、剂型,我国当前使用的氯和氯制剂来消毒水源,在近些年,一些日供水厂开始使用二氧化氮替代氯化剂,其方法有着净化水的作用,能够作为日后水质净化和管理的主要药剂。
(四)对环境监测的全局质控
环境监测工作内容多,为有效确保环境监测的质量,我们不仅需要采取以上措施,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对环境监测全局性的加强。第一,就全局观念进行入手,对环境监测整体的目标进行确定,设计实施的流程,制定相关环境监测实施的计划。第二,对环境监测的情况进行分析,监测重点主要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由经验丰富人员进行负责。
(五)对报告质量的检查控制
为有效确保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需要注意对报告质量控制。第一,要求不同人员负责数据责任审核、复核、数据分析,经过制定完善的制度,避免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第二,在通过审核之后,要求有关负责人签字进行确认,以有效的确保数据材料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果说数据有着异议,我们应该需要进行核实,严处责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想实现对水源质量的有效保障,确保人们饮水安全,我们必须落实水质水源的管理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对水质和水源进行科学管理,进而有效提升水质管理的水平,确保水源的质量。本文就分析水质管理工作,并且得出相关结论,希望对有关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魏敬池.河流域地表水质与地下水质污染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4,05:407-411.
[2]叶莉娟.水质检测化验的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4,06:42-43+45.
[3]许熙然.住宅小区二次配水系统水质的影响因素[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21:89-90.
[4]卢超红.水质安全的管理检查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