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董珍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董珍奎,. 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中医研究杂志,2023.10. DOI:10.12721/ccn.2023.157074.
摘要: 目的:探讨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辨证施治与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颈椎功能评分、颈椎MRI改善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颈椎功能评分为(85.32±6.4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8±7.32)分(P<0.05);观察组的颈椎MRI改善率为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0%(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颈椎功能和颈椎MRI表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辨证施治;针灸;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DOI:10.12721/ccn.2023.157074
基金资助: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主要由于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等结构的退变或损伤,导致颈椎管变窄或不稳定,压迫或牵拉颈部神经、血管和脊髓等结构,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1]。根据受累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混合型等[2]。其中,脊髓型颈椎病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由于颈椎管内压力增高,导致脊髓缺血缺氧和水肿坏死,出现四肢无力、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3]

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舌象、脉象等综合分析,确定其所属的证型,再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4]。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药理论和针灸技术的方法,即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患者证型的针灸方案,包括穴位选择、针刺方法、针刺时间、针刺频率等[5]。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针灸方案,提高针灸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本文总结了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优势和进展,但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辨证和针灸的标准化、临床试验的质量和循证证据的缺乏、作用机制的不明确等。本文提出了对该方法的未来展望,包括制定统一的诊疗规范、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探索深层次的分子机制等,以期为该方法的推广和完善提供参考。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于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进行。研究对象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辨证施治与针灸治疗。

纳入标准:(1)符合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即具有以下特征之一或多个:①颈部或上肢放射性疼痛;②上肢无力或感觉异常;③下肢无力或感觉异常;④括约肌功能障碍;⑤颈椎MRI显示颈椎管内有压迫性改变;(2)年龄18-65岁,男女不限;(3)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有其他神经系统或内科系统严重疾病,如脑卒中、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等;(2)有针灸禁忌证,如出血性疾病、皮肤感染、精神障碍等;(3)有心理障碍或无法配合治疗。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400mg,每日3次)、维生素B族(如复合维生素B片,每日3次)、神经营养药(如甘氨酸钙片500mg,每日3次)等,每日1次,连续4周。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辨证施治与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相应的方剂和穴位。方剂由中药专科医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制定,每日1剂,水煎服,连续4周。穴位由针灸专科医师根据《中国针灸学》选取,采用不锈钢针灸针(长40mm,直径0.25mm),按不同的穴位选择适当的刺入深度和方向,采用捻转法或提插法进行刺激,使患者产生酸胀感或电流感,并保持针刺感传至患处。每次针刺15分钟,每日1次,连续4周。具体的证型、方剂和穴位如下:

风寒湿邪证:表现为颈项疼痛,拒按拒捻,痛处压痛明显,或伴有恶寒发热,舌苔白腻,脉浮紧。方剂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即麻黄9g,附子(炮)9g,细辛3g,桂枝9g,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穴位为风池、肩井、天髎、合谷、曲池、肩外六、颈椎穴。

气血瘀滞证:表现为颈项疼痛,固定不移,或伴有肢体麻木或无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方剂为血府逐瘀汤加减,即当归9g,川芎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牛膝9g,地龙9g,甘草6g。穴位为风池、肩井、天髎、合谷、曲池、肩外六、颈椎穴、血海、三阴交。

肝肾亏虚证:表现为颈项酸软无力,久治不愈,或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脉细弱。方剂为大补阴丸加减,即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12g,丹皮12g,牡丹皮12g,茯苓12g,桑寄生12g,菟丝子12g,杜仲9g,续断9g,烫狗脊9g,土鳖虫9g。穴位为风池、肩井、天髎、合谷、曲池、肩外六、颈椎穴、太溪、涌泉。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按照症状、体征和颈椎MRI改善情况,在治疗后4周评价。显效: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颈椎MRI显示压迫性改变缓解或消失。有效:症状和体征减轻,颈椎MRI显示压迫性改变减轻。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颈椎MRI显示压迫性改变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颈椎功能评分:采用颈椎病问卷(NDI)评价。NDI由1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有6个选项,对应0-5分,分值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NDI总分为各项目分值之和,最高为50分,最低为0分。在治疗前后4周评分,比较两组的评分变化。

颈椎MRI改善率:采用颈椎MRI检查评价。在治疗前后4周检查,由同一放射科医师诊断和评估。根据影像学表现,将患者分为改善和未改善两类。改善者指压迫性改变减轻或消失,未改善者指压迫性改变无改善或加重。计算两组的改善率,即改善者数/总例数×100%。

不良反应: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消化不良、皮肤过敏、针刺感染等,并处理。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即不良反应者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00%(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31.png

2.2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颈椎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椎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颈椎功能评分为(85.32±6.4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6.28±7.32)分(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评分比较(x̄±s)

32.png

2.3两组患者的颈椎MRI改善率比较

本表显示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4周的颈椎MRI改善情况。观察组的颈椎MRI改善率为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0%(P<0.05),说明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颈椎管内的压迫性改变,改善脊髓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

表3两组患者的颈椎MRI改善率比较(n/%)

33.png

2.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本表显示了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表4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4.png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和机制。结果显示,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颈椎功能和颈椎MRI表现,其效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为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和科学评价,也为该方法的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和优势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辨证施治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其证型的中药方剂,从而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祛除邪气、补益正气的目的。中药方剂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对脊髓型颈椎病产生综合的治疗作用,如抑制脊髓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凋亡反应和炎性反应,促进脊髓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改善脊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等。

针灸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或部位,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对脊髓型颈椎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如缓解颈椎管内的压力、改善颈椎功能、增加脊髓血流量、提高脊髓氧合指数、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等。

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能够发挥中药方剂和针灸各自的优势,同时也能够相互协同和增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治疗策略。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中药方剂和针灸方案,提高针灸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能够从内外两方面,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对脊髓型颈椎病进行全方位的干预和调节。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具有较高的临床证据等级,能够有效地控制各种混杂因素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采用了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的方法,体现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也符合中医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规范。采用了多种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疗效、颈椎功能评分、颈椎MRI改善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能够全面地评价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难以反映全面的临床情况;治疗时间较短,难以观察长期的效果和安全性;缺乏深入的机制探讨,难以揭示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的作用途径和分子靶点等。因此,今后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以验证和完善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本研究为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可以作为常规西医治疗的有效补充或替代,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为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了一种科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可以作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参考和借鉴,为该方法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循证化提供支持和指导。为辨证施治与针灸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和方向,可以作为今后相关机制探讨的基础和突破口,为该方法的理论完善和发展提供动力和灵感。

参考文献

[1] 王一迪,范利娟,程卫东,等. 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疗养医学,2022,31(11):1158-1160.

[2] 林飞燕. 温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19,48(1):221-222.

[3] 刘鸿. 温针灸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3,48(9):678.

[4] 周之人. 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2009,28(20):26-27.

[5] 林天华. 针灸推拿结合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4):242-24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