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十三间房区块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李志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志伟,. 吐哈盆地十三间房区块成藏控制因素分析[J]. 天然气进展,2021.3. DOI:10.12721/ccn.2021.157021.
摘要: 十三间房与邻区中石油区块在沉积特征、构造及演化特征等基本一致,应具有类似的成藏条件。然而在十三间房区块已钻井中,形成油气藏的井很少。本文通过SF3井实钻情况,结合区域资料,对吐哈盆地十三间房区块成藏控制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下步勘探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关键词: 十三间房区块;油源;储盖组合;控制因素;成藏
DOI:10.12721/ccn.2021.157021
基金资助:

0  引  言

SF3井位于挤压褶皱背斜带,此带为博格达山-巴里坤逆冲-褶皱系统的第二条带。目前地震落实的断层有20 余条,多为逆冲断层。本井处于多条断层切割、挤压形成的褶皱背斜高部位,构造上较为有利。SF3井区地层较平缓,井区西部发育三条断层;白垩系地层在该井区完全缺失,侏罗系齐古组地层遭受剥蚀,井区南部侏罗系七克台组到二叠系发育多条近东西向断层,形成多个构造圈闭。本井位于圈闭较高部位,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所属的吐哈盆地位于新疆东部,现今为天山山脉所环绕的山间内陆盆地。在构造划分上,十三间房区块横跨吐鲁番坳陷、了墩隆起两个一级构造单元,西北部位于吐鲁番坳陷东端,二级构造单元属于台北凹陷,次级构造单元属于小草湖洼陷,东南部属于了墩隆起。前人对该区成藏控制因素所做的工作较少,本文所涉及研究工作对本区勘探意义较大。

1  地层概况

依据实钻资料、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结合邻井及区域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本井自上而下钻遇地层依次为新生界第四系、新近系桃树园组、古近系鄯善群;中生界侏罗系齐古组、七克台组、三间房组、西山窑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上古生界二叠系依尔希土组地层。

2  钻探情况

通过本井岩屑、气测、地化、定量荧光录井,全井未发现油气显示,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全井综合解释水层18.34m/5层,干层273.60m/32层。

3  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3.1  油源条件

吐哈盆地纵向上发育2套主力烃源岩:其一是P2t湖相泥岩,区内展布范围大,960+1700km2,厚度100-300m,丰度高(TOC:1.13-5.4%)、类型好(Ⅱ2型为主)、成熟度适中(Ro:0.8-1.05%),吐哈 1/4 探明油气来自该层源岩;其二是J1+2煤系泥岩:区内展布有利面积930km2,厚200-500m,该烃源岩以Ⅲ型有机质为主,成熟度适中Ro:0.7-1.25%。吐哈 3/4 探明油气来自该层源岩。从吐哈盆地胜利探区烃源岩分布图中可以看出,SF3井处于十三间房区块北部J1+2源岩有利生烃区内。

SF3井处于台北凹陷的东侧,距凹陷中心远,根据油油地化分析对比结果,HT2301井具有C27-26甾烷、三甲基甾烷高的特征,SF3与十三间房南部七克台断裂带出露油苗具有C24-26甾烷、四甲基甾烷高的特征,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北部SF3与南部出露油苗为同一油源,与HT2301不是同一油源。因此,SF3井油源来自十三间房区内源岩。

综上所述,SF3井油源纵向上来源于J1+2有利源岩发育范围内,平面上来源于十三间房区域内,而十三间房地区西山窑组、八道湾组烃源岩有机质以Ⅱ2型为主,演化成熟,有机质丰度中等-低,具有有限的供油能力。

3.2  储集条件

由SF3井目的层段储层统计及孔渗直方图可知,本井目的层段储层较为发育,但储层物性都较差。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主要为超低孔超低渗储层,三间房组物性稍好,主要为特低孔超低渗储层,侏罗系目的层储集层综合评价为差储集层。

3.3  盖层及储盖组合

依据实钻资料,结合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本井自上而下钻遇三套储盖组合:

(1)齐古组~七克台组(井段800.00m~1400.10m)的泥质岩类为主的地层作盖层,其间所夹的砂岩及七克台组下部砂岩(井段1400.10m~1431.00m)为储层,其间泥质岩作隔层组成的储盖组合

(2)三间房组~西山窑组顶部(井段1431.00m~2052.90m)的泥质岩类为主的地层作盖层,其间所夹的砂岩及西山窑组~三工河组(井段2052.90m~2634.50m)砂岩做储层,其间泥质岩做隔层组成的储盖组合,其中,西山窑组(井段2380.00m~2420.00m)暗色泥岩为Ⅱ2型成熟中等烃源岩,暗色泥岩与砂岩组成了自生自储自盖的生储盖组合。

(3)八道湾组上部(井段2634.50m~2691.00m)的泥质岩类为主的地层作盖层,其间所夹的砂岩及八道湾组下部~依尔希土组(井段2691.00m~2978.50m)的砂砾岩及依尔希土组底部火山碎屑岩做储层组成的储盖组合,其中,SF3井西山窑组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演化成熟,有机质丰度中等,八道湾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演化成熟,有机质丰度低,依尔稀土组以Ⅲ型为主,演化成熟,有机质丰度低。暗色泥岩与砂岩组成了自生自储自盖的生储盖组合。

3.4  油气运移

本井位于吐哈盆地十三间房区块,区块内断裂较为发育,在近南北向为主的挤压应力作用下,主要发育近东西走向和北东东走向的逆断层。十三间房区内逆断层发育,受应力挤压作用形成多个褶皱背斜,SF3井处于多条断层切割、挤压形成的褶皱背斜高部位,构造上较为有利,十三间房油源沿优势通道向南构造高点处运移,井区位于优势运移通道上。但是井区断层断距较大,褶皱、断层发育,断层两盘砂体物性较差、油气运移能力相对较弱。

3.5  圈闭保存条件

十三间房区块内断裂较为发育,在近南北向为主的挤压应力作用下,主要发育近东西走向和北东东走向的逆断层,大多数断裂深部断至下二叠统;除北部山前断裂、七克台断裂之外,其余大多数断裂向上都未切穿古近系,一般终止于白垩系,部分断裂终止于三间房组,甚至西山窑组。所以白垩系末期,区域挤压抬升,逆冲断层活动,应力释放,圈闭主要形成期为白垩系末期。根据十三间房地区西山窑组埋藏史及生烃史图,井区中下侏罗统主要生排烃期为白垩系至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排烃充注,结合圈闭的形成过程,该区具有良好的圈源匹配关系;且后期圈闭未遭受破坏,保存条件好。

4 结论

SF3井区油源纵向上来源于J1+2有利源岩,平面上来源于十三间房区内,而十三间房地区西山窑组、八道湾组烃源岩整体厚度较薄,有机质以Ⅱ2型为主,演化成熟,有机质丰度中等-低,供油能力有限。本井目的层三间房组、西山窑组、八道湾组储层发育,但均为特低孔特低渗-超低孔超低渗储层,物性差,加上井区断层断距较大,褶皱、断层发育,断层两盘砂体物性较差,区块北部低部位油源未能运移至此,造成本井未成藏。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