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因素。当前,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要素,机遇与挑战并存。专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产权,是技术创新水平的集中体现。2021年3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专利申请量增长4%,申请量达到27.59万件。中国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6.1%,以68720件稳居世界第一[1]。然而,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科研单位为11.3%,高校为3.8%。目前高校部分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未得到破解,主要是由于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高校的专利成果很难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指出,提升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引导专利结构由‘量’向‘质’转变,专利权从‘有’向‘用’转变。因此,瞄准知识产权的源头引导与培育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打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全链条,推动知识产权产出和成果转化实施的良性循环发展。
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1、成果特别是部分专利与产业化联系不紧密
近年来,国家、各部委和各地政府发布了许多相关科技引导政策,切切实实激励了科技创新的成长发展。我国专利申请量持续走高,不但体现国家在科研上的投入与努力,也蕴藏着巨大的科技能量。但是,在一些专利排名的压力下,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竭力追求专利数量。有调研指出,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对专利申请及授权有相关资助和奖励,也不排除有些高校为申请而申请,存在片面追求专利数量、拔苗助长的不当现象[2]。这些以冲击数量为目标专利面临创新程度不足,与产业化联系不紧密的现实,无法得到有效落地实施。
2、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参与度不高
由于考核评价制度受限等原因,作为创新主体的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参与度有待提升。长期以来,高校科技评价机制存在评价对象重个人轻团队、评价标准重项目论文轻成果转化、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等突出问题,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3]。可见科技评价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形成长期的成果转化激励导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运营能力有待提升
作为大学老师,其主要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市场运作与经营能力有限。虽然当下各高校也都成立了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部门,但是成果转化管理运营包括从专利孵化、信息匹配、对接、签约到合同实施的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涵盖门类较广。目前很多学校还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员少、队伍梯队不齐等问题。从转化运营能力提升角度出发,应两手一起抓,一是大力加强政策和业务培训,二是引入专业人做专业事。
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由政府推动系统、科技成果供给系统、成果转化主体系统和社会化保障系统4个子系统构成[4]。从上述问题也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想要真正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实施成果转化落地,就要将自身优势与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将专利等知识产权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合理融合。
二、 专利质量培育策略
1、高价值专利的内涵
关于如何定义高价值专利,可以从多个角度给予解释。其中,“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5]。词典里也有对“价值”二字的相关解释,一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二是用途或积极作用。对于高价值专利的定义,2021年3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司长指出,我国明确将以下五种情况的有效发明专利纳入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统计范围: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2)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3)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4)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5)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首先对于战略新兴专利的理解,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明确,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9大领域。2021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与国际专利分类参照关系表(2021)(试行)》,这里可以比较清楚地找到战略新兴产业和国际发明专利类别的对应关系。其次是对于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的理解,一般地,同族专利是基于同一优先权文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以及地区间专利组织多次申请、多次公布或批准的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组专利文献[6]。也就是说专利可能在海外也有广阔市场,并通过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审查与授权。再次,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这类专利有两个特征:一是这类专利的维护费用较高、二是数量相对较少。其实,单从维持专利超10年这一动作而言,就可以看出维护者对专利前景的信心。最后两个,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和获得专利奖比较好理解,一个是专利受到行业认可,市场看好这一无形资产的价值;另一个是在众多成果中脱颖而出的获奖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由此可见,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引下,高价值专利的内涵轮廓已较为清晰。
2、高价值专利的基本要素
高价值专利应当具备最基本技术含量的门槛,至少应当满足专利法意义上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专利。有学者亦提出,高价值专利应当具备一些必要条件,比如一定的技术含量、较高的文本质量、较高的权利稳定性等。当下,在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着力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支撑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过程中,更应注重推动推进专利等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就要求专利本身具备比较强的产业化属性。此外,从法律上来看,专利权的核心在于专利的排他性,专利权人通过拥有一定时间一定地域的排他性权利,取得垄断性收益,实现专利的价值[7]。从这个角度出发,高价值专利的撰写还应在法律保护方面下功夫,合理规划布局以防范竞争与侵权。笔者认为,高价值专利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具备解决特定技术难题的发明创造,即专利包含能够解决某技术难题的技术方案;二是具备可产业化实施落地性,能将专利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真实产品;三是有专利战略规划,形成了核心专利群,如对生产该产品的多种工艺及设备进行研究,进而可对核心专利技术进行有效保护。
三、 专利培育视角下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路径
1、瞄准源头推动专利高质量产出
在国家、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文件指引下,不少高校在提升专利质量上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包括探索建立成果披露制度、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等。制度上,改善激励或资助结构, 营造良好制度环境。高质量专利培育需要大量资源支持,建议将资助方向从支持专利申请转向支持专利申请前的分析与评估,从政策上激励专利布局能力提升。亦可将专利申请资助转向“转化后资助”,加大对高价值专利转化应用项目的支持,从而从导向上引领专利从数量取胜向质量提升迈进。专利申请前,以评估为重要抓手。评估时,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果转化为目的,对拟申请专利的技术性、市场性、商业化前景进行多角度评估,以研判专利是否应当申请。在评估专家的遴选上,不仅要选择各技术领域的技术专家,还应包括一定数量的具备专利确权审理和侵权咨询经验的法律专家,从技术、法律等多个角度为高质量专利护航。
2、多角度协同完善专利集群布局
高质量专利离不开精准且专业的专利布局,应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当下高校改革发展、科研协同、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对策,重点从打造专利集群,服务产业发展为出发点,推动实现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落地。从项目角度出发,应将成果思维贯穿于整个科研项目运行中,即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及时引入产业化分析,项目执行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专利成果挖掘,项目结项时及时进行专利检索分析,将专利成果孵化体现在科研项目全程。不同于理工类技术项目,对于文创类科研项目,可聚焦于明确产品的亮点和方法创新点,分阶段开展实用新型专利的布局与挖掘,从而提升文创类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效率。从激励角度出发,在政策上可优化权益分配,通过探索专利赋权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明确科研人员所拥有的权益,提升科研人员参与高质量专利撰写的自发性,使更多科研人员真正参与到专利运营与成果转化中来。从应用角度出发,应对标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项目关键技术点,并站在产品角度从宏观上将多个技术方案融合,构成有明确战略目标的专利组合,进而实现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
3、搭建专利运营体系提升成果转化能力
在高质量专利成果转化运营方面,全力打造专利培育全流程服务体系。平台搭建上,建立专利展示与交易平台,基于成果披露角度,开拓专利供需信息交换窗口,让高校方成果和企业方需求有效对接。信息系统建立上,针对目前专利信息分析加工能力相对薄弱的环节,重点围绕专利信息提炼、专利预警服务、专利数据检索分析等维度,开发专业的信息分析与挖掘系统。队伍建设上,由于专利产生、维护、运营、转化需要各方面专业人才,故而在专利培育与转化过程中,应充分借助第三方专业力量开展工作协同。除学校科研和管理人员外,还应引入法律、运营、投资等各方面人才,对标不同转化方向建立相关人才库,从而可在专利运营时适时调取,精准对接。另外,应与专利代理机构保持沟通,在专利申请、专利审查等关系到专利授权的工作中协同发力,形成从专利孵化生产到转化价值产生的全管理服务链。
参考文献:
[1]杨海泉.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球第一[EB/OL].http://paper.ce.cn/jjrb/html/2020-03/03/content_438928.htm,2020-3-3
[2]沈慧.高校发明专利质量有待提升 转化质量不高[EB/OL].http://ip.people.com.cn/n/2015/0212/c136655-26553561.html,2015-2-12
[3]朱佳妮等.高校科技评价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0
[4]刘玲玲.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3):
[5]王娜.技术价值设计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9:05
[6]唐春.基于国际专利制度的同族专利研究[J].情报杂志,2012(06):19-23
[7]胡宏雁.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