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双高计划”正式启动,5年的建设期,各建设院校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在功能定位、办学模式、价值导向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等办学模式的兴起,高职院校的职能还需进一步厘清与丰富。随着第一轮“双高计划”验收工作的推进,高职院校在常规职能性服务、技术技能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精神文化服务等层面还应多下功夫,更好地为区域、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演进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的发展壮大有了新的政策空间,其“社会性”“职业性”“实用性”“区域性”“产业性”等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征也越发凸显。
(一)承载经济发展职能从弱到强
2006年“示范校计划”启动,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2019年,“双高计划”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由此可见,“示范校建设”侧重在学校要提升办学基础能力,练好“内功”;而“双高计划”更多强调的是目标导向下的“服务能力”。当前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在加速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据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仅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将达到近3000万人。如何将产业先进技术、优秀文化和发展需求融入专业教学,深入推进产业界和教育界的有机衔接,[1]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已成为中国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迫切需要。
(二)学校定位逐步走向社会定位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将高职院校从教育部门纳入到要素保障部门,自2006年“示范校”建设以来,社会服务成为了示范校建设项目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也成为了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基础导向之一。
不同区域经济特色各异,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对机械制造、自动化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较大;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需要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人才,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在农业产业有优势的地区,对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等专业人才有特定需求,要求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可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已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只有转向社会定位,高职院校才能不断扩大社会服务半径,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服务行业从浅层合作到深度共生
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要建立起协同育人新机制,实现新技术推广与专业建设步调一致、新技术应用与创新创业项目衔接、新技术改造与产业更新及时、新技术创新与技术升级同步的“产教融合”纵深发展机制。[2]学校和企业要聚合人才资源,解决产教融合的技术革新难题,搭建研究成果转化平台,将校企协同创新成果进行市场化、产业化。当前,学校与企业之间,正在从浅层合作走向深度共生。
(四)学生培养从促进就业向生涯发展辐射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是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2019年初,国家层面强力推动“高职扩招百万”,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就业与劳动力供给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导向上要适度调整,促进就业导向相对功利与短浅,人才培养必须要向服务学生生涯发展导向上转变,培养学生更强的学习能力、协调能力、合作意识、工匠精神等,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现状分析
随着“双高计划”“新双高计划”的推进,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呈现出积极向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积极方面
1.服务范围地域性明显。高职院校通常与所在地区的企业、政府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社会服务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如学院与德阳市旌阳区合作建立的德阳市旌阳社会工作学院,就是为了加强区域经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助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2.职业培训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是高职院校较为擅长的社会服务内容。一方面,为从业人员提供岗前、岗中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这几年学院与四川省律师协会合作,连年承办的“申请律师执业人员集中培训”项目,就是为实习律师的顺利入职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承担政法系统各类专题培训和业务培训、司法行政系统干警警衔晋升培训等工作,为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3.技术服务逐步推进。部分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研发、技术转让等服务。学院教师团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4.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所作为。高职院校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学院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存在的问题
1.服务范围较窄。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一些基础的技术服务方面,对于企业的战略规划、管理咨询、市场调研等高层次的服务涉及较少,而且在文化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参与度也有待提高。
2.服务层次较低。部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仍停留在浅层次、低水平的阶段。例如,在职业培训方面,一些培训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技术服务方面,缺乏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难以提供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技术解决方案。
3.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师资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开展社会服务时能力不足。而且,高职院校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影响了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科研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科研投入不足,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导致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难以支撑高水平的社会服务。
4.合作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等社会机构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平台。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5.社会认可度不高。由于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发挥不够充分,导致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高。一些企业和社会机构对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存在疑虑,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这也限制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发挥。
三.“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改革发展的路径优化
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1.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当地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专业人才;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前景,及时淘汰落后专业,新增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
2.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引入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职业标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二)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企业实践活动,让教师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2.引进企业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中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可以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最新技术带入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
1.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人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指导,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合作开展技术研发,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研发团队,针对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开展联合科研攻关。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和资源优势,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共享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1.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面向企业员工、农民工等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课程,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等项目,为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2.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成立技术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诊断、技术改造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开展技术推广和应用服务,将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推广到企业和社会,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参与社区服务和文化建设。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为社区提供文化教育、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挖掘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专业人才,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2]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82-188.
作者简介:一作姓名:熊小莉(1978-),女,四川仁寿人,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
二作姓名:熊思瑀(1995-),男,四川仁寿人,四川省眉州监狱,研究方向:狱政管理
三作姓名:张兴荣(1974-),男,重庆万州人,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警察体育训练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