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陈海成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海成,. 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 气候变化研究,2024.3. DOI:10.12721/ccn.2024.157027.
摘要: 面对总书记对于气象工作的明确要求,以及当下推进气象科技能力及社会服务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作为国家气象服务体系的基础部分,地方市级气象单位应充分把握机遇,勇敢迎接挑战,持续提高自身素质并完善相关机制。此举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气象格局的重要任务,更是确保《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有效实施,实现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气象社会服务;气象预报;现代化
DOI:10.12721/ccn.2024.157027
基金资助:

1.气象社会服务概述

高质量的气象服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其对国计民生及产业升级起着关键作用。此项服务旨在响应公众日益提升的生活品质追求,促进行业和消费者对多样化气象需求的满足,以增强公共气象服务的核心组成。当下社会各行业对于专业气象服务的强烈需求以及各类行业间服务差异性的存在,体现出这一技术服务领域所具备的高新科技特性。其发展方向呈现深度化和细分化特点。气象专业服务关注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调整服务项目等因素,以此实现满足不同行业及用户独特需求的目的。其主要特点在于专注性、准确性、精密性,通过构建专业化、精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平台,实现在专业领域内专业化加工与信息技术的充分结合。为此,专业气象服务始终坚持根据需求导向进行,努力提升监测预警服务水平,及时发布精确的天气预报和警报,以期有效增强用户抵御自然灾害和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1]

2.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机遇

2.1气象服务需求扩大

在全球经济繁荣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气象服务需求显著增长,对于服务精确度和独特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气象服务对于推动产业升级与企业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德尔菲气象定律”揭示,投入气象服务及其产生的经济收益可达到惊人的1:98。因此,在构建现代化气象服务系统过程中,气象部门需努力寻求气象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巧妙平衡。以交通运输领域为例,暴雨、降雪、冰冻、雾霾等气象灾害对行车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精准的气象灾害评估和预报预警有助于确保公路通行安全;此外,电力行业同样面临诸多灾害挑战,强降水、暴风雪、雷电、冻雨等易引发输电线路冻结、电线震动,从而影响供电稳定性;农业生产方面,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推进,农民对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作物生长状况以及农事活动等气象信息的需求大幅增加,对于特定种类的农作物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总之,各行各业对专业化气象服务均有强烈需求。

2.2国家大力支持气象高质量发展

增强气象科技力量与服务能力,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气象工作准则。这不仅是稳步前进的方式,也应是气象部门的追求和信仰。习总书记及党中央高度关注并支持气象事业发展。在庆祝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气象在维护国家安全,满足人民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为新时代气象事业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地位,设定了目标,并指出了重点,通过这些举措来驱动气象事业的发展。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应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以正确的政治观、发展观、政绩观、事业观,心怀“国之大者”,履职尽责,以推进我国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2]

3.加快推进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的要点措施

3.1突出气象社会服务惠民服务

为促进气象社会服务的现代化发展,相关基层气象单位可积极探索智慧气象领域,并高度关注以下两个核心服务领域的精进。首先,侧重于防灾减灾角度,因气象社会服务在灾害防范及损失缓解上起到关键作用,发挥气象在防治灾害、减轻损失方面的专长,具有重要实际价值和意义,尤其在具备较高灾害风险的区域,更应积极推广智慧气象服务,不断扩大及时准确的气象数据来源,以精准协助各类气象服务的对接与快速响应。此举将构建囊括灾害预警在内的完整"防灾减灾综合图谱"。其次,务必在民生应用领域深化推进"气象+"概念的应用,使智慧气象深入民众生活,助力行业发展,满足大众需求。除此之外,将气象信息纳入政府治理中的智能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部门及各界资源在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的关键作用,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利用率和理解度。例如,内蒙古包头市已成功研发出诸如气象援助旅游路线规划、特色气象景观预测、天气预报模拟等优质产品,还开展花卉开花期预测、农产品采摘等现代农业观光项目,创建特色鲜明的城市旅游气象导航地图。同时,努力改善高温、中暑、太阳辐射、空气质量、花粉、氧气浓度以及蚊虫滋生等对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气象服务产品,专项研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气象敏感性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问题,成功推出相关气象风险警示产品,提供适用于各类人群的健康气象服务。

3.2注重气象社会服务乡镇延伸

为促使气象社会化服务能延伸扩展至全体社会民众,气象社会服务应从城市走向乡镇,让乡镇民众也感受到科技服务带来的便利。为此,各级气象部门应全面落实乡镇和街道办的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灾害防御职责,开展气象信息传递、大众科普宣传、灾害防范管理、信息采集反馈等较为完整的法定气象职能的无缝对接。借助高效的气象科技手段在预报预测准确度与信息定制化发布方面的显著优势,建议地方气象部门依托智慧城市框架,构建起由市到乡村的四级服务体系,并以此向全市各乡镇、街道办推广区域性智能气象应用系统。此举能让广大农村居民随时获取本地区的实时气象观测数据和预报预警信息,从而给他们充足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准备时间,进一步提升对各种气象灾害的抵御能力。各城镇村庄可利用建立的地方政务外网平台,为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传递者带来更便捷的服务帮助,促使他们及时掌握详细的实时天气情况和预警预报,这无疑为提高乡镇气象服务能力打下扎实基础。

3.3气象社会服务精准靶向发布

在引入智慧气象应用系统之前,县级气象部门只能依赖上级指导开展相关工作,这显然影响了预警发布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过分依赖业务人员的个人判断力。这种情况使得迅速发布预警信息在及时性和有效性上有所欠缺,特别是在涉及如中小河流洪水、地质灾害等延伸领域的预警信息支持上,做好准确发布服务效果显著更加困难。然而,在投入相关智能化系统并业务应用后,市级气象部门的科学决策可以得到更好地优化,尤其是智能网格预报和多元气象监测信息的整合,显著提高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依靠真实的灾害风险区域和预选的预警发布模块,得以迅速生成且高效传播预警信号。因而现阶段的地方气象社会服务,应着重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构建,深化预警信息发布的高效“绿色通道”功能,提升应对极端灾害天气的快速精准发布效率,更好地满足服务社会公众的需求。此外,也应积极探索气象数据与其他相关领域数据的深度融合应用,针对具体地区、用户类别、预警等级等因素,制定相应的预警信息发布战略,旨在建立一个科学严谨且具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3]

结语

我国将气象服务社会化视为社会事业改革的重点之一,引领公共气象服务新模式发展,强调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气象服务效益。在此前提下,推进气象服务体系尤其是地方气象服务体系的社会化改革,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构筑就极为重要,本文基于此依托智慧化和信息化视角,提出了具体的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思路,以期完善现有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佳睿,郭宇恒,赵淑红.现代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的机遇与实践[J].当代农机,2023,(11):73+75.

[2]王宇虹,宋建洋,裴顺强等.基于不同行业和用户主体的农业气象服务需求[J].科技导报,2023,41(21):69-78.

[3]秦润蒙,高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23,(29):55-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