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藏基本概况
达尔其油田区域构造位于白音查干西部次洼南部斜坡带上,主力含油层位都一段II砂组,埋深500-550 m,含油面积1.3 Km2,地质储量79.0×104 t。孔隙度14.3~19.7%,渗透率10.4~42.3 mD,原油密度0.87~0.90 g/cm3,粘度111.83~489.07 mPa.s,为中孔低渗层状普通稠油断块油藏。
2油藏精细描述
2.1构造精细刻画,小断层识别
达14断块区总体构造平面为一个呈NWW向倾斜NNE向延伸的的宽缓鼻状构造,断鼻顶部被二条相向而倾的纵向横断层切割,又形成断鼻中部的地堑构造。
达14断块区断层较发育,在约7km2的范围内,就有近9条大、小断层分布,断距小(一般均小于100m),延伸距离短(最短平面延伸仅1.2km),断块小。达尔其断层是位于白音断层下降盘靠近洼陷区的一条补偿正断层,贯穿达尔其东、西断鼻构造,断距约50~80m,平面延伸距离约15 km。断面南倾,走向北东东。是达尔其构造上的一条重要的油气控制断层,它对达9含油断块区和达14含油断块区的构造和油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达14断层、达19断层、达20断层和达16断层等小断层,断距一般在20-40m,断层平面延伸距离约几百米,其中达14断层和达19断层平面延伸距离仅1.2km。这些断层对油藏主要起到断块的分割作用。
2.2储层精细评价
2.2.1砂体沉积微相与分布特点
根据油层对比分析,都一段Ⅱ砂组油藏纵向上主要由7个单层油砂体组成,迭加厚度2.5-9.7米,平均单井油层砂体厚度约4.1米,储层砂体总体由东边达2-1井向西到达16-2井、向西北到达20井方向逐渐相变、厚度逐渐减小、尖灭。该区砂体发育差;达14-1块有效厚度零线大致位于构造等高线-505米处,而砂体是向东达2块方向更发育,表现砂体层数增多、厚度增厚;处于断鼻构造中部的达14—达19井一带,油层砂体厚度中等。
2.2.2储层岩性特征
达14、达16块都一段Ⅱ砂组储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岩性较疏松,岩石薄片分析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含量65.0%,其次是长石含量18.0%,岩屑含量占17%,胶结物以灰质为主,含量15.0%±,局部存在沥青,胶结类型以孔隙式为主。碎屑颗粒粒度中值为0.06~0.08mm,属粉砂级颗粒,分选性中等,分选系数1.53~1.66。
2.2.3油层物性特征
达14断块区都一段II砂组油层物性较好,为中、高孔渗储层,按储层分类标准为I类储层,但是从渗透率级差来看,反映该区储层物性层间差异很大。
达14块都一段储层亲油矿物含量高,亲油矿物绿泥石含量达37.28%,润湿偏亲油,储层水敏、酸敏中等偏强。
2.3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潜力主要在井网不完善区,注水未波及区、分别占总剩余可采储量的31.8%和39.8%,其次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断层遮挡带。
3开发效果评价
3.1注水开发效果分析
3.1.1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达14块都一段油藏采出程度低,含水与采出程度曲线基本沿15%延伸;年含水上升率在10%左右波动,含水上升率加大,耗水指数上升,累积存水率低于理论曲线,注水利用率相对较低,因原油粘度偏大,含水上升率不断增加,水驱效果变差。
3.1.2 注水见效状况分析
达14块都一段油藏随着储层逐渐变好,见效效果也逐渐变好,北端达14东块效果最好。采用在河道、侧翼,边内注水,水井加絮凝剂、油井加降粘剂增油效果明显,见效井组9个,见效增油6个,平均注采井距230米,日增液2方,日增油0.5吨,平均单井增油300吨,累计增油2404吨。
3.2影响开发效果因素分析
(1)储层原生粒间孔发育丰富、扩大粒间孔次之,孔喉结构非均质性中等到偏强,引起水体突进。
(2)储层亲油矿物含量高,导致水驱油效率低,润湿偏亲油,导致含水上升快
(3)储层水敏、酸敏中等偏强,是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原因之一
(4)原油粘度偏大,含水上升率增加,水驱效果差。
4提高采收率开发技术
结合低粘度稠油开发特点,研究合理有效的开发思路,最终提髙稠油的采收率,对同类油藏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1 提高采收率开发方法及措施
4.1.1单油层注水技术
单独采用油层进行有效注水,减少注水外溢,提高水驱效果;达14东块单注油层储量得到了完全动用,水驱动用程度由单注前的51.1%提高到91.3%,提高40.2%,达14东块2004年以来的开发指标,实施单注后,含水上升率和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水驱开发效果逐步改善。
4.1.2降粘剂+氮气增能技术
针对性的提出了降粘剂+氮气增能的单井吞开发技术对策。优选出9口油井进行了13周期单井吞吐试验,累计注入降粘剂59.6吨,氮气18.4万方。措施后日产油增加14.0吨,含水下降24个百分点,累积增油2991吨,平均单井增油332吨。
4.2配套工艺技术研究
4.2.1 转变原油加热及现场清防腊方式,提高机采工艺技术水平
由于地处内蒙古高原,冬季漫长,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结蜡、管线冻堵成为制约生产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通过利用超导炉自循环热洗、电加热杆技术、化学剂防污染热洗以及常规热洗清蜡技术防蜡技术等综合应用,使生产管理中的蜡卡躺井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油田平均检泵周期达到716天,白音查干油田注采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5结论与认识
1、针对主力油层分布与油藏潜力,对主力油层采取单独用油层注水,可以有效改善低幅断块油藏注水效果;
2、以降粘剂+氮气增能为主的化学吞吐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白音查干凹陷浅层薄互层稠油油藏常规开采难度大,注水开发效果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于会永,刘慧卿等.超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数模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2,19(2):76-78.
[2] 杨阳,刘慧卿等,孤岛油田底水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的选区新方法[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4,21(3):58-61.
[3]杨福成 ,侯平舒 ,卞连军 ,张津滔. 白音查干凹陷低幅度油藏开发配套技术对策[J]. 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8(1)40-42
作者简介:刘秀珍,女,1971年11月24日出生,湖南邵东人,2004年毕业西安石油大学,现在中原油田内蒙采油厂科研技术中心工作,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油藏工程。联系地址: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内采油厂科研技术中心,邮编45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