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定义的解析分析
刘士水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士水,. 关于“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定义的解析分析[J]. 气候变化研究,2024.5. DOI:10.12721/ccn.2024.157049.
摘要:
研究证明,人类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可使全球气候变暖,是西方国家为了阻止中国经济发展虚构出来的,虚构的事实,就体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有关“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的两个定义之中。根据202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四次国家信息通报》:“总体来看,中国面临巨额的应对气候变化资金需求。中国从2021—2060年的总资金需求规模约为324万亿元,年均约8.1万亿元”。
关键词: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
DOI:10.12721/ccn.2024.157049
基金资助:

1.对“气候变化”定义的解析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第一条 定义 :“2.“气候变化”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

我对“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的理解是,包括氮气和氧气在内所有大气的组成的改变,才能造成气候变化,而不是“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的组成”中改变了,就能造成气候变化,换句话说,在此定义中并没有给予“温室气体”特殊含义,“温室气体”与环境空气中主要气体氮气和氧气一样,都是“地球大气的组成”中同等的气态成分,而CO2浓度的增加是否对地球气候产生了影响呢?

(1)根据中国气象局《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公报》,青海瓦里关站2021年观测的CO2平均浓度为417ppm,换算为1m3环境空气中CO2的质量=417ppm÷1000000ppm×1.977kg=0.000824kg。

当1m3环境空气温度从0℃上升到20℃时,△t=20℃,CO2吸收热量为:Q吸=cm△t=0.000824kg×0.840 kJ/(kg·℃)×20℃≈0.0138kJ。

(2)在大气中氮气和氧气分别占78%和21%,在1m3环境空气中:氮气的质量=1.2505kg×0.78=0.975kg;氧气的质量=1.429kg×0.21=0.300kg。

当1m3环境空气温度从0℃上升到20℃时,△t=20℃,氧气和氮气吸收热量之和:Q吸=cm△t=(0.300kg×0.909kJ/(kg·℃)+0.975kg×1.038kJ/(kg·℃))×20℃≈25.695kJ。

(3)计算结果表明,当1m3环境空气温度从0℃上升到20℃时,氮气和氧气需要吸收的热量是25.695kJ,CO2所能吸收的热量为0.0138kJ,将25.695kJ÷0.0138kJ≈1862,得出氮气和氧气需要吸收的热量之和是CO2所能吸收热量的1862倍,再将20℃÷1862≈0.0107℃,得出1m3环境空气温度在20℃时,CO2所占的温度份额为0.0107℃,也可以说,在地球环境温度为20℃时,CO2在环境空气中所占的温度份额约为0.0107℃。研究认为,CO2所占的温度份额不足以对气候变化产生任何影响。

另据相关资料,中国年平均温度约为10℃,全球平均温度约为15℃,按上述CO2在大气中的浓度417ppm计算,CO2在中国年平均温度10℃和全球平均温度15℃中所占的温度份额分别约为0.0054℃和0.0080℃,CO2所占的温度份额,相对地球环境温度来说,完全可忽略不计,由此可证明,在地球大气中吸收热量以及维持环境温度存在的主要气体是氮气和氧气,而不是CO2等所谓的“温室气体”,因此,《公约》中有关“气候变化”的定义是虚构的。

(4)上述Q吸=cm△t公式中

Q吸—物质的吸热量,单位为:kJ;

c—比热容,单位为kJ/(kg·℃)(来自互联网:CO2、N2和O2的比热容c分别为0.84、1.038和0.909);

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为kg(N2、O2和CO2的密度分别是1.2505、1.429和1.977,单位为kg/m3);

△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单位为℃,如果是吸热△t=t末-t初。

2.对“温室气体”定义的解析

在《公约》中第一条 定义:“5.“温室气体”指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的和人为的气态成分”。此定义不成立。

因为,第一、这里所说的“温室气体”是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红外辐射属于光的范畴,而不是热的范畴,表述红外辐射的物理单位是波长,表述“温室气体”吸收热量的物理单位是焦耳,波长≠焦耳,把波长当成焦耳,事实上就是欺诈;第二、阳光只有能量没有热量,温室气体能够吸收热量,但绝对不能吸收能量,例如,石化能源中有能量,但必须通过燃烧后物质才能吸收到热量;第三、阳光之所以给地球上带来热量,是太阳星球强大的热能,转换为阳光质量的动能能量,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后直到地表,通过与地球上的物质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即由阳光质量的动能能量转换为热量,才给地球上带来了热量。环境温度=(阳光在地表产生热量后+地热散发到地表后)被环境空气吸收的热量温度-两极冰盖散发的冷空气温度;第四、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其动能能量在与地球上的物质碰撞和摩擦中不断地被损耗,这是因为,当直射的阳光有足够的动能能量穿过阻挡物质时,即为摩擦生热;当阳光还有足够的动能能量、但不能穿过阻挡物质时,就会出现反射,即碰撞生热,这两种生热方式都会损耗阳光的动能能量;当阳光与与地球上的物质碰撞和摩擦中动能能量全部耗尽时,阳光就会不留任何痕迹的消失;阳光之所以会消失,因为,阳光只有在运动时才表现出质量的存在,运动一旦停止,阳光的质量就不复存在。因此,阳光只有直射和反射两种状态,地球上任何物质都不能吸收和重新放出来自太阳光中的红外辐射,因为,所谓吸收红外辐射,实际上是红外辐射能量已经耗尽而消失,重新放出红外辐射必须要有新的能量供给。

3.“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的定义之间自相矛盾

在“气候变化”的定义中,所说的“地球大气的组成”中包括了环境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在内的所有的气态成分,而“温室气体”的定义中只包括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等6种气体,在1m3环境空气中6种“温室气体”的总质量不足1克,与“地球大气的组成”中1m3环境空气中的质量1293克相比,仅仅是微量,由于这两个定义中所涉及的物质质量差别巨大,而环境空气吸收热量的多少,又与环境空气中物质质量密切相关,将这两个定义进行相互验证,自相矛盾,因此,这两个定义都是虚构的。

4.结论

人类活动与地球气候变化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环境温度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第一、是地慢中的高温热量通过地层的热传导作用散发到地表后,被环境空气吸收的热量温度(平均约为15℃),第二、是阳光与地表上的物质通过碰撞和摩擦产生热量后,被环境空气吸收的热量温度(平均约为20℃),第三、是两极冰盖散发的冷空气温度(平均约为-20℃),这三个自然环境温度相互叠加,就是气象站距离地面约1.5米高百叶箱中温度计中所显示的环境温度。例如,中国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就是北极散发的冷空气对环境温度影响强弱程度不同引起的;地球平均温度约为15℃,是地球目前的陆地地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的平均热量温度约为15℃。当地热散发不到地球表面时(如地球两极陆地和青藏高原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区域,就是地热散发不到地表的区域),地球表面就像现在的南极和北极一样,无论是陆地或海洋都将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并由此毁灭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因此,地球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是越来越冷。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5月9日通过,来自互联网中文版;

2.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 ,刘士水:《关于气候变化研究结果的总结报告》,科学导报,2020年第47期;

3.安徽省合肥市,刘士水:《碳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没有关系的证据》,探索科学,2023年第18期。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