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六盘山盆地马参1井地层划分
韩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韩柱,. 浅谈六盘山盆地马参1井地层划分[J]. 天然气进展,2021.5. DOI:10.12721/ccn.2021.157040.
摘要: 通过马参1井岩性、电性分析, 结合古生物分析资料、岩心观察以及地震反射特征对马参1井的地层进行了划分, 指出该井古近系、白垩系地层层序正常,未发生地层倒转,这对于指导六盘山盆地地层层序特征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地层划分;古生物资料;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六盘山盆地
DOI:10.12721/ccn.2021.157040
基金资助:

0 引言

马参1井位于六盘山盆地南部沙沟断阶带上,由于井区目前地震资料较少,且中深层品质差,无法落实重点层系的地层展布情况。因此,根据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并结合微古生物分析资料,以及海参1井的微古生物分析资料,对马参1 井的地层进行了研究。

1 地层组合特征

1.1地层层序

马参1井自上而下钻遇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新近系甘肃群、古近系清水营组、寺口子组;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乃家河组、马东山组、李洼峡组、和尚铺组,地层层序正常;否定了设计认为的地层倒转。

1.2地层特征

(1)和尚铺组

岩性特征:岩性以灰紫色、紫红色、紫灰色等杂色的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砂岩为主,部分不等粒砂岩、不等粒杂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夹灰紫、紫灰色泥岩。本套地层以红色为主色调,自下而上泥岩增加,正粒序变化趋势明显。

电性特征:GR低值,局部呈尖峰状高值。SP曲线平直,局部低幅度负异常。

古生物特征:马参1井未见化石,但海参1井4138.0-4240.0m见到早白垩世早中期化石组合,马参1井本段地层与海参1井和尚铺组地层层位相当。

 (2)李洼峡组

岩性特征:李洼峡下段岩性以灰色、灰紫色等暗色泥质岩类为主,下部夹灰色、浅灰色粉粒-细粒长石砂岩、泥质长石砂岩,向上砂岩减少,砂岩粒度也随之变细,正粒序变化趋势明显。李洼峡上段岩性特征:岩性以灰紫色、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下部夹中-细粒长石砂岩、泥质长石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顶部泥岩呈褐棕色,底部泥岩呈褐红色。

电性特征:李洼峡下段GR自下而上总体抬升趋势明显,双侧向电阻率具顶底低中间高特点,曲线整体呈“弓形”。SP曲线总体平直,底部砂岩呈低幅度负异常。DEN、AC、CNL变化幅度大,

李洼峡上段GR局部尖峰状高值。SP曲线平直,砂岩呈低幅度正异常。双侧向电阻率特征与下段类似,具顶底低中间高特点。

古生物特征:马参1井李洼峡下段见丰富的孢粉化石,其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次为蕨类孢子。裸子类以高含量的掌鳞衫科花粉Classopollis(克拉梭粉)为特征,苏铁粉属、纵肋单沟粉属等常见。蕨类希指蕨孢属、圆形粒面孢属含量较高,出现早白垩世的特征分子Cicatricosisporites(无突肋纹孢)。该段地层孢粉组合与海参1井具相似性,其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中期。

(3)马东山组

岩性特征:岩性以灰色泥岩、白云质泥岩、灰质泥岩、砂质泥岩等泥质岩类为主,中下部夹灰色泥质泥晶白云岩薄层。

电性特征:本套地层缝洞发育,双侧向电阻率变化较大,缝洞发育处SP曲线负异常明显,DEN低值,AC、CNL异常高值。

古生物特征:本段地层产出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孢子化石。1662.9m-1790.0m孢粉化石丰富,裸子植物花粉多于蕨类孢子,裸子类以克拉梭粉属的高含量为特征,蕨类见较多具粒、刺、瘤的圆形粒面孢属、圆形锥瘤孢属、圆形块瘤孢属、希指蕨孢属等。

(4)乃家河组

岩性特征:岩性以灰色泥岩、灰质泥岩、砂质泥岩、含膏泥岩等泥质岩类为主,局部夹灰色泥灰岩薄层,上部夹泥膏岩。

电性特征:GR曲线呈小锯齿状,双侧向电阻率自下而上缓慢抬升,趋势明显。SP曲线平直,自下而上向负值偏移。

古生物特征:本段地层产出裸子植物花粉和蕨类孢子化石。1050.0m-1150.0m孢粉化石丰富,蕨类孢子略多于裸子植物花粉,蕨类见较多希指蕨孢属,以及具粒、刺、瘤的圆形粒面孢属、圆形锥瘤孢属、无突肋纹孢属等。裸子类以克拉梭粉属、环圈克拉梭粉、小克拉梭粉的高含量为特征,苏铁粉属、纵肋单沟粉属等常见。

(5)寺口子组

岩性以棕红色、褐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棕红色含砾中砂岩、细砂岩、泥质细砂岩。

(6)清水营组

岩性以棕红色、褐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色膏质细砂岩、泥质细砂岩、灰白色石膏岩、灰色膏质泥岩等。

(7)甘肃群

岩性以棕红色、褐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底部夹棕红色、灰色膏质细砂岩、泥质细砂岩。

2 与海参1井地层对比

马参1井1043.0-3700.0m井段为下白垩统,本井未钻达三桥组,井底为和尚铺组,除了上部乃家河组杂色泥岩段风化剥蚀,其岩性组合及序列特征与区域地层均能较好的对比。

① 三桥组:在盆地周缘的西吉县火石寨、山河镇,固原县和尚铺,同心县青山、窑山等地均有出露,正层型为陕西省陇县固关三桥剖面。本组岩性较单一,主要由紫红色厚层~块状砾岩、角砾岩夹砂岩组成,砾石成分随地而异,层理不明显,反映为近源山麓相沉积的特点;本组横向厚度变化大,厚者可达850m,薄者仅9.6m。

② 和尚铺组:在盆地周缘广泛出露,正层型为固原县和尚铺剖面。主体岩性是紫色、紫红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夹少量灰白色粗~细粒长石石英砂岩、褐色页岩。本组自东北同心县青山、窑山一带至南部和尚铺一带厚度渐增,随岩屑粒度由粗变细;同心县一带厚度为38.3-47.1m,和尚铺剖面厚554.3m,李洼峡剖面厚度762.4m,盆地西部的西吉县火石寨剖面厚238m。

③ 李洼峡组:在盆地周缘广泛出露,正层型为固原县李洼峡剖面。主体岩性由杂色(灰、灰黄、灰绿、紫红等)泥岩、泥灰岩和少量砂岩组成,又称“下杂色层”,本组厚度大体以盆地为中心向四周减薄,和尚铺剖面厚901.79m,李洼峡剖面厚412.05m (未见顶),盆地西部火石寨剖面厚140m,东部彭阳县安家川厚141m,北部同心县一带厚40.2m-142.7m,海原凹陷内盘探2井钻厚633.5m。

④ 马东山组:在盆地周缘广泛出露,创名于固原县马东山,正层型为固原和尚铺剖面。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蓝灰)色泥岩、泥灰岩、鲕灰岩及泥质砂岩、细砂岩等,灰岩和泥灰岩一般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状;区域上本组的岩性和厚度变化较大。和尚铺剖面以灰绿色、灰色灰岩、泥岩互层为主,厚95.72m;固原臭水沟剖面以灰、黄、灰褐色页岩、泥岩鲕状灰岩、泥灰岩为主,厚1181.95m;石砚子剖面以灰、灰绿色薄层泥岩、中~厚层泥灰岩为主,夹少量灰岩,近顶部夹有纤维状石膏薄层,厚度为401.6m。

⑤ 乃家河组:在盆地周缘广泛出露,创名于固原县小关山北乃家河,选层型为固原和尚铺剖面。主要岩性为蓝灰、灰绿色和紫红色砂岩、泥岩、泥灰岩、灰岩夹石膏层。

综上所述,马参1井钻遇了较为完整的下白垩统地层,总厚度为2657m以上,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两个正粒序旋回,反映了早白垩纪六盘山盆地发育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演化阶段。

3 结论

通过古生物资料、岩心资料,以及海参1井古生物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马参1井钻遇新生界第四系、新近系甘肃群、古近系清水营组、寺口子组;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乃家河组、马东山组、李洼峡组、和尚铺组等多套中新生代地层。地层层序正常,否定了地质设计认为的地层层序倒转。

参考文献

[1] 卢辉楠,罗其鑫著.塔里木盆地轮藻化石[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

[2] 洪太元,张福顺,由伟丰等.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排2井地层划分[J]. 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1(1):22-2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