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学调查显示,近几年佛山市高明区气象灾害频发,主要包括雷电、台风等,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为了降低损失,要注重气象防雷防灾,传统方式存在滞后性,再加上气候条件变得更加复杂,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防雷防灾方式,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一、气象防雷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雷电天气频发,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为了有效应对,国家提高了对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科学统计显示,在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中,气象灾害占据了很大比例。温室效应的加剧,出现了各种极端灾害事件,严重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气象防雷面临较大难度,因此要积极开展气象防雷宣传工作,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从而增强整体防灾减灾意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保证地区经济稳步发展[1]。
气象防灾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要履行自身职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气象事业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工作方式,为公共气象服务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我国国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要重视防雷科普宣传,不断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将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群众安全福祉作为目标,真正意义上做好气象灾害预防工作。在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中,政府要发挥出主导作用,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在现有气象防雷工作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升新技术应用水平,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2]。
二、气象防雷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方式落后
关于气象防雷科普知识,一般都是通过世界气象日来集中宣传,方式比较单一,而且时间短,导致宣传效果并不是很好。气候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传统宣传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很难将效果落实下去。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所以人民群众的防雷意识并不是很强,灾害造成的危害并没有得到改善。另外各个地区之间雷害情况有明显差异,预防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但在宣传中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都是一概而论。防雷不仅是气象部门的事情,需要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增强整体意识,才能取得良好成效。要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保证发挥出有效作用,增强整体防雷意识。宣传工作是防雷的主要途径,要提高重视程度,保证实际工作正常开展。
(二)缺乏针对性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差异明显,雷雨天气特征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预防中要结合实地情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气象部门在开展气象防雷宣传工作时,除了向大众科普气象防雷知识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情况,指向性、重点性的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雷电高发的地区,需要特别重视,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制定出相应的气象防雷科普宣传规划,为实际工作开展提供指导,让人民群众学习到更多气象防雷知识,掌握如何去预防雷电灾害。例如有的地区气象部门虽然花费了较多时间开展气象科普工作,但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并没有减少,主要原因是脱离实际情况。在后期工作中要增强针对性,开展气象防雷科普宣传时,和当地情况联系起来,才能获得实际成效[3]。
(三)专业人才缺乏
缺乏专业人才是目前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对实际工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很多气象部门在开展防雷灾害科普宣传工作时,主要是依靠气象学专家来完成,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工作,所以宣传效果会大打折扣。对于任何一项工作而言,如果缺乏专业人才,那将很难开展下去。现有工作人员存在数量少、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科普宣传效果。为了适应发展需求,要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出人才资源优势,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保障。我国气象防雷工作范围广,所需人才数量较多,因此要加快培养,对于提升气象防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专业人才是开展气象防雷宣传工作的主体,要求具备专业素养,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
三、信息技术在气象防雷防灾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新科普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气象部门要根据工作需求购置技术设备,改变气象防雷科普宣传方式,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强化工作效果。其次要拓展宣传渠道。在传统模式下,宣传方式单一,导致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弥补传统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现代化通讯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在气象防雷宣传工作中可以起到一定帮助作用。最后气象部门要提高对防雷科普宣传的重视程度,树立起创新意识,注重对新方法、新技术的宣传,不断提升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质量。随着气象技术的发展,获取的气象信息更加全面、准确,为生产生活提供指导。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行,不断提升工作规范性、科学性,将宣传效果落实下去,增强人民群众防雷意识。
(二)明确工作内容
我国工业经济在快速发展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破坏,对气候产生了影响。为了提升气象防雷科普工作水平,气象部门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体现出较强针对性,有助于强化工作效果。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对地区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科普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例如网络、电视等,提高大众对防雷的重视程度。以往气象防雷科普工作存在很大随意性、盲目性,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使得宣传效果不佳。可以对当地历年的雷电灾害信息进行分析,明确雷电高发时段、地区等,并做好预防工作,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在气象防雷科普工作中,明确具体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抓住工作的重点、难点,进一步改善宣传效果。只有明确了工作内容,才能保证正常开展,让人民群众意识到防雷的重要性,这关系到自身安全和利益。为了避免气候恶化,要增强人们环保意识,减少环境污染,对于预防雷害具有重要意义。
(三)扩大工作覆盖面
进一步扩大气象防雷科普工作覆盖面,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提高对防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实际工作水平。气象防雷宣传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而要和整个社会情况结合起来,扩大宣传范围,从城市向农村、山区扩散,打造出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的新局面。从现阶段情况来看,我国防雷科普工作主要停留在城市中,忽视了经济不发达地区,是工作中的短板。其他地区人们对雷电灾害预防知识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准确预料灾害的发生,也就无法进行预防,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气象部门要重视对偏远地区气象防雷的科普工作,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宣传,让当地人民学习防雷知识,并可以很好地应对。进入到夏季之后,我国经常会发生雷雨天气,新闻媒体会报道灾害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气象防雷工作具有持续性特点,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覆盖面,强化宣传效果,提升整体防雷减灾水平[4]。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专业人才是气象防雷科普工作的主要力量,气象部门要面向社会招聘,坚持择优录取原则,增加队伍人数,保证满足实际工作需求。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工作人员要积极学习,保证对技术设备可以熟练操作,为气象防雷科普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建立起奖惩机制,对于工作认真负责人员要给予奖励,可以调动起参与积极性,营造出良好工作氛围。信息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所以工作人员要增强自身学习意识,保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发挥出自身作用。宣传人员要开展实地调查,全面了解雷害发生情况,掌握其中规律,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宣传人员要加强和当地人们的交流,可以获得最真实的信息,为防雷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工作人员在气象防雷宣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除了具备专业水平外,还要有良好职业素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发挥出人才资源的优势,为工作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宣传人员之间要加强交流,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最大程度减少危害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气候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要提高对气象防雷减灾的重视程度,可以减少经济损失,创建出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引起人民群众的重视,将具体效果落实下去。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气象防雷科普工作水平会不断提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金炳松,龚志东.基于气象防雷减灾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4):225-226.
[2]何鑫,张志桃.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19,(21):107,109.
[3]高梓程.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现状及发展[J].消费导刊,2019,(18):199.
[4]林明华,高峰,张娟.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9):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