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其关键在于明确根本任务,确定改革方向,选择科学方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主要部分现实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下文中的具体建议。
一、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够充分理解与领悟体育课程思政
现阶段,不管是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还是体育教师,或者是高职学生,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都缺乏科学系统的认知,阻碍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从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层面来分析,在部分高职管理人员眼中,只是片面地将体育等同于体能锻炼与体育知识学习,认为体育仅仅是“育体”的一个手段,和“育德”没有较强的关联性。从体育教师层面来分析,许多体育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还是偏向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强化,注重学生户外体育练习,致力于不断强化学生的持久力、爆发力、反应速度以及敏捷性等,并没有充分重视室内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从学生层面来分析,高职院校规划的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课时非常少,加上体育教师对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与领悟体育理论知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品德与体育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即便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往往也不能够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价值,不能够充分挖掘出其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偏向于体育锻炼与体能考核,并没能够充分认识到强化自身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具备较高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具备较高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教师自身还不能够充分认识与领悟思想政治理论。在实际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能够有效地融入精神引领与价值引导,甚至有部分教师强制性地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造成体育课程教学不伦不类。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元素杂乱地引入其中,没有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与规范性,造成学生不能够构建有效的价值引领体系,无法充分展现出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其次,体育教师在体育文化的积累与使用上存在不足。部分高职体育教师拥有较高的体育运动技能,然而并未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体育文化,或者对体育文化的理解较为片面。由于教师自身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够透彻,必然难以取得较好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始终是高职院校育人的根本任务,体育课程则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工作者不应以年龄大小、运动项目差异、设备条件好坏为由,摒弃体育教师重专业技能轻理论知识的固化思维,积极投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大胆尝试与实践,总结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体育运动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体育道德教化有利于修身立德、体育运动实践有利于知行统一、体育精神文化有利于铸魂育人、体育的娱乐性有利于激发热情等,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显性思政元素。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强化规则意识,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这些都是体育课程的隐性思政元素。这是体育相比其他学科所独具的思政优势。所谓深挖学科思政元素、探究学科思政方法,对体育课程而言,并不是无限延伸体育的思政范畴,增加更多思政色彩,而是将已有的丰富思政元素进行科学的分类与整合,运用显性的思政元素和隐性的思政理念,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对这些思政元素和理念赋予新的生命,以有形的运动形式和无形的体育思政相结合,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以学生为本
高职教育无论怎样改革,始终都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过激行为”,“教条主义”地将体育与思政生硬杂糅,忽视学生的主观感受,不能做到由近及远、由表及里,以“本位主义”的视角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育之中,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甚至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这些都是造成“盲目思政”“主观思政”的主要原因。以学生为本,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是体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如何了解学生的现实精神需求、解决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运用学生可接受的现代教学方法,才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实质性地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情感特征,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帮助学生直面现实困境和心灵困惑,有意识地回应他们在课后遇到的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现实问题,得到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口号式”的思政方法固然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短暂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但没有可持续性,不能长久。通俗易懂的运动心得、潜移默化的运动影响、直击心灵的运动体验,让学生通过运动实践主动思考与感悟才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协同发展
目前,体育课上观看爱国主义视频,运动过程中高喊“团结协作”口号,已经逐渐成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运动的累加看似简单有效,实际则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念背道而驰。先德育后体育的教学方法只能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以体育人的功能。协同发展应是体育课程同包含思政课程在内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发展应立足体育理论与技能,借鉴思政方法与手段,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修身立德、强身健体。协同发展要科学联动几个方向。
一是发挥第一课堂主导作用,教师在课上指导学生勤练、常赛、多思考。二是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校园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形式,丰富学生课后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三是全面建设网络第三课堂,利用学生网络使用习惯,打造体育线上教学资源库,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四是协同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育人合力。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将三者有效串联,使其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从而全面落实“三全育人”。
结语
综上所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培养人。全面推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每位教师应该做到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的对策研究[C]//.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2:677-681.
[2]向佳楠.思政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J].体育视野,2022(21):67-69.
[3]闫岩,刘秋华,宋玲珊.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以专业课“免疫技术”为例[J].成才之路,2022(27):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