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中的应用研究
田璐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田璐,. 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013.
摘要: 结构力学不仅是工程技术领域的核心学科,同时亦是培养当代学者对物理世界深刻理解的重要基石。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本研究探讨了结构力学课程如何更深入地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将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本研究旨在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在探索结构力学原理的同时,深化对科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跨越学科边界,激发创新思维,促进结构力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通过实证研究测量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实际影响,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视角。总之,本研究不仅对结构力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改革建议,还为更广泛地将思政教育融入科技类课程提供了有益探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结构力学;思政教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DOI:10.12721/ccn.2024.157013
基金资助:

一、引言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结构力学课程承担着对未来工程师传授科学原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任务。如何在技术与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植入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结构力学,作为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其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逐渐显现出深远的教育意义。科学精神的培育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灌输,更需在探究事物本质的过程中倡导严谨、怀疑与创造性思维。而创新精神的激发,则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项目驱动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结构力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型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关键一环。它不只是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赋予结构力学以新的教育使命与价值导向。因此,探讨结构力学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践方式与效果,同时研究其在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具体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前景。通过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旨在为整个工程教育领域提供价值指导和教育实践的新路径。

二、结构力学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结构力学作为工程技术人才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其思政内涵日益受到重视。理解这一学科与思政教育的交汇点,有助于加深对两者融合路径的探索及实践。结构力学不仅涉及技术和设计的精确计算,还蕴含着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社会责任的深思。

构建在结构力学课程中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选项。科学精神要求学生在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未知、严谨治学。而创新精神则鼓励学生在现有科学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求进,勇于应对各种工程挑战[1]。在实际工程问题中,无数案例表明,正是这种精神驱动了行业的发展,引领了技术的突破。

对于国内外在结构力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一直有着丰富的探究和实践。在国际视野下,工程教育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育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国内教育领域近年来也开始注重类似理念,尤其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更是国内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这些研究普遍强调,结合思政教育的专业课程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这在高等教育尤为重要。

三、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应用研究

结构力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科学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科学精神不仅关涉对真理的无私追求,也体现在对技术与社会需求的深刻理解。在结构力学的课堂上,这一点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得到培养。教学过程中,科学精神首先在对结构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严谨传授中得以体现。在推导每一个公式、分析每一个力系统时,确保学生理解理论的应用背景及其在真实工程环境中的正确应用。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这是科学精神的基础。

在结构力学教育中深化对科学精神的内涵,还需注重案例的引入和分析。通过研究历史上的著名结构失败案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决策和严谨计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尊重和科学实践的兴趣。分析案例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透过反面教材,使之明白每个工程师的职责重大,应始终维护科学精神。

此外,结构力学的课程设计和项目作业同样是教育科学精神的良好时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桥梁、楼房等结构的模拟设计和分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原理的应用,并以此为突破点,培养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悉心指导,倡导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从中领略科学精神的真正魅力。最重要的是,结构力学与思政的结合应注重科学精神的社会价值内涵。教师可以将科学精神的社会职责和价值导向渗透至课程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和重要意义。

从以上维度出发,结构力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能够在灌输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社会培育具有扎实专业基础、高尚职业道德和强烈创新意识的结构工程人才,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塑造未来优秀工程师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应用研究

结构力学课程与创新精神的培育紧密相连,二者的结合为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提供了育土。通过结构力学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激发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结构力学本身是工程技术问题求解的基石。再循环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习,理解结构设计的先进性及其对现代工程技术的推动作用。创新精神在这里转化为鼓励学生对传统模式的挑战和对常规假设的质疑。

结构力学的课堂教学不仅限于静态的知识灌输,尤其在思政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更应重视过程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共同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借此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对创意的好奇以及对未知的冒险精神。与此同时,思政元素在结构力学课程中的融合,也关乎道德责任与创新责任的传授。结合国家发展大局和工程伦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思过往工程灾难背后的原因,提高学生的风险认知,以及在追求技术突破时的审慎态度。由此启发学生从更高的层面,理解创新精神的深远意义。教师通过分享科学研究的边界问题,以及行业内的先进技术动态,培育学生的前瞻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此,学生将能在日后的职业道路上,以创新者的姿态迎接挑战,引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

总之,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贯穿始终,并要求教育者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革新,以适应新时代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变为积极探知的求知者,未来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结论:经过深入的探讨与研究,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上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结合理论教学、工程实际与思想政治教育,该课程已经展示出在激励学生追求科学真理、养成创新习惯和履行社会责任上的独到效果。研究成果显示,当结构力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紧密结合时,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能培养起对求知的深层次追求和对创新的持续热情。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学生学会了在创新探索中保持科学严谨性,同时强化了面对技术挑战时的社会责任感与工程道德观。展望未来,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在培养科学与创新精神方面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跨学科教学活动将进一步促进学生集科学知识与创新实践于一身的能力发展。通过课程内外相结合,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把握科学前沿、掌握创新方法、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工程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最终,这一教育模式期望能为社会培养出一代能够迎接未来挑战、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晓鹏,许霞,王璐.新时期结构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以青岛黄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21,No.613(16):242-243.

[2] 任剑莹,张宇,杨从娟,李海艳.新时代背景下结构力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01):168-17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