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探索——以中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为例
张平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平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探索——以中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1.11. DOI:10.12721/ccn.2021.157107.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新时代铸魂育人教学体系的坚强堡垒。在中职思政课中,如何推进“三进”,担负着引领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新技能人才的重则。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DOI:10.12721/ccn.2021.157107
基金资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提出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战略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教育,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发展最新成果,因此,如何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政课程之中,是当前思政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主方向和重大课题。本文将以中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为例,抛砖引玉,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途径和方法。

一.“进教材”,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融合之路

(一)从内容上来说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涵盖了其核心内容。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三个维度出发,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历史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现实维度);个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关系(发展维度)等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揭示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中职学生成长成才所面临的环境,帮助学生“明大势、定立场、激热情、增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成才报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二)从融合来说

   根据新课标的课程设置,原来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被扩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更准确、全面地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鉴于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暂未出版,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新课标为依据、结合原有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补充拓展自选资料。自选资料主要来自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学习出版社出版)。具体对照如下:

 新课标课程内容与旧教材内容对照如下:

截图1741154704.png

新课标课程内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内容对照如下:

截图1741154758.png

(三)从实施来说

将思想向教材转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从教师个人能力而言,还是从教学任务安排而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的不仅是新的思想、新的观点,还应该是新的历史站位、新视野、新实践。在提升教师个人理论水平、科学解读新思想的基础上,把科学的思想体系,向可以传授的教材体系转化。

构建教材体系,补充教学专题。结合新课标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设置,以教学专题的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应内容进行补充和提升。

对比上述表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使教学内容“亮”起来,这里的“亮”一方面是指它可以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给教学内容的设置指引方向;另一方面是指它可以点亮教师的思维,碰撞出教学的火花,激发教学效果。

二.“进课堂”,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呈现方式

鉴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理论性较强,而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相对有限,对该思想的领悟有一定的难度,直接影响了对中职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和实践指导作用。

因此,在“进课堂”方面,注重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以议题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

议题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中具有开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综合性、系列性的探究话题为抓手,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为支撑和主线,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课堂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中,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一方面,议题本身的设计具有时代性、现实性、新颖性的特点,单元中各议题之间衔接自然紧凑、逻辑严密、具有梯度性。另一方面,补充的教学专题可以很好的融入课堂议题设计中,既是思想引领,也是重要内容。      图片4.png

(二)设置生动直观又具有启发性的沉浸式教学情景。

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讨、合作学习,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在课堂上,注重探讨式和沉浸式学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中第一节为例,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程,理解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进行本节课程设计时,可截取国庆期间热播的电影《长津湖》片段,带领学生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建国之初,内外交困,但这是一场立国之战,我们必须打,“我们把该打的仗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面对美军精锐陆战第一师,志愿军们克服了缺衣少食、极寒的恶劣天气,历经磨难、英勇奋战,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这段视频资料营造的教学情景,引导着学生感悟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的确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历了一代代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一代代先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一道道坚固的钢铁长城,这才有了今天的山河无恙、人民安康。通过该教学情景的设置,学生沉浸其中,身临其境般的去体验、去感悟,教学的效果更好有效、深刻。

(三)增强知识点的通俗性、材料的生动性现实性以及活动的趣味性。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针对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特点,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把握以下几点:

知识点通俗化,即把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用较通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呈现,既有理论性又适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选取生动的现实材料,一方面形式多样,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图片展示、手抄报、调查报告等多种材料方式;另一方面,材料符合“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悟和思想升华。

活动的趣味性,即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采用活动探究的方式,用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活动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小组合作探究、组间竞赛、风采展示等多种方式。

三.“进头脑”,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有效教学效果

“进头脑”是课程建设和探索的最终目的,是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对前两个环节的评估和检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主题的鲜明性、理论的系统性、思想的科学性、内容的开放性、实践的指导性”等特征,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融合后,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以及学习特点,在“进头脑”方面,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课前引导学生研读经典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座丰富的思想宝藏,其中关于新的时代方位的解读、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机遇和时代重任等都是和同学们的成长息息相关的,这些经典的论述,需要同学们去研读、去慢慢吸收和消化。结合当前我校设置的早读经典环节,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经典的活动。课余时间,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等平台,推送“学习强国”中的相关文章和视频资料。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推送微课等教学资料,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前置学习资源,引领学生进行课前的学习、加深对新思想的理解。

(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这一角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引导学生“动”起来。议题的设计、情景的设置都要围绕着这一目标,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比如在进行议题“为什么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探讨时,可提前引导学生去搜集本校优秀毕业生的事例、去寻找近年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变化和发展、采访学校总务部门和后勤部门的负责人了解财政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在课堂上把采集到的信息、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用自己的探究活动的实例去验证教学中的知识点,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职能。

(三)课后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才更具有说服力,因此,课后还要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论、发扬理论。

我们学校所在的广州市,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本土文化资源,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鲜活的资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进行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也可以通过校内丰富的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目前我们校内的相关社团有:志愿者协会、青鸟文学社、图书馆开馆员、飞扬学生电视台、礼仪队、环保社以及各种运动社团等。

总之,在课程的融合探索中,我们开拓思维、拓宽渠道,积极寻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途径、呈现方式和落脚点。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一起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魅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我们的思想武装,增强我们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韩梅,刘建民.疫情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实证研究——基于“知、信、行”三个维度[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04):104-117.

[2]马向东,孙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在艺术院校的实现路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3):75-78.

[3]苏瑞莹,黄旭临.以“五位一体”育人模式助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3(02):69-7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