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雷电灾害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灾害,雷电灾害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造成极大的危害。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开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我国的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电网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人们的日常生活受雷电灾害的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我国有很多遭遇雷电袭击的消息和报告,防雷技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防雷减灾部门和防雷技术人员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和技术水平有限,目前我国的气象防雷技术的发展比较落后,气象监测系统不够完善,防雷工作的管理水平也较低。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改进信息系统,更需要从系统总体的角度认识防雷工作,同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针对防雷电袭击采取措施,以减少雷电对人类造成的损害。
1.气象站防雷的基本结构分析
区域气象站防雷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直击雷防护主要指的是关注观测现场直接雷的具体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观测现场内所有的金属设备以及风传感器避雷针的引下线以及避雷数据传输线等都应该从风杆穿过,主要是因为在遭遇到雷电袭击的时候如果引雷导下线被打断或击穿,那么由于杆体本身所具有的安全导电性,很容易让穿过杆体内的避雷信号线因杆体的导电被击穿,而且经历了长时间的雷雨的风吹雨淋使得被雷电击穿的几率大大的增加,给信号线的安全导电问题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其次是共用的接地部分,因为除了观测现场的各类金属连接装置之外,其他地方的各类金属设施也非常需要共用这个接地,同时还要与建筑物接地可靠地进行连接。最后是对于感应雷的防护工作主要关注于在气象防雷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重点关注对于感应雷发生过程中的一些防雷信号和雷电发生信号能否进行准确接收,只有这样才可以准确地接收雷电活动的信息。
2.防雷工作问题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的各项防雷建设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关于防雷工作尚未有十分健全的法规制度。即使是有,也未能很好地做到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防雷减灾工作的实施。其次,防雷技术水平有限。对于防雷工作来说,无论是防雷设备的设计还是防雷检测,任何一个环节均需要科学技术支撑,更需要具备专业性。但是因为资金或者专业人员能力欠缺,导致我国防雷工作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再然后,社会公众的安全防雷意识较为淡薄。目前许多事业企业单位都没有较高的防雷意识,并且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做好防雷工作。比如防雷设备的安装不规范、防雷人员操作不合格等,有些甚至直接省略了相关的防雷措施,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防雷减灾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针对这些问题,要及时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不断提高气象防雷技术,保障气象防雷工作的顺利进行。
3.区域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要点分析
(1)加大对于防雷用电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投入,在遭遇特大雷雨时,人不能靠近高压空气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者是在大树下避雨;雷雨天,在户内工作时,人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止被雷电侵害;同时,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线、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在地方建立起相应的防雷工程示范点,力求能够全方面的向人们普及雷电防范知识。
(2)对区域气象防雷技术的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投入主要目的是为了使防雷技术人员充分掌握区域气象防雷工作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则执行工作标准,提高各级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保证各级区域气象防雷预测信息的完整准确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为了进一步保障信息的精准性,加强对于区域气象防雷相关监测系统和预警工作的科研投入,利用大气电场监测仪、闪电定位仪、卫星遥感、雷达、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发展和健全完善的雷电预报预警分析技术和方法。先进的精密仪器出错率比较低,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信息传递的高度准确,能够通过获取得到的相关监测信息来有效地降低雷电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因此,保证雷电预警和相关科研资金投入就是保障区域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稳定实施和顺利开展。
(4)加强对新建通信、电力、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的防雷装置设计及施工管理,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的规划,并加强雷电防御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房屋建筑防雷问题。
(5)加大对防雷设备和气象防雷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人们的防雷安全知识教育,破除我国传统封建迷信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雷电灾害预警和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对防雷知识的普及力度和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到雷电的常识,掌握雷电灾害的救护办法,努力用各种措施来为我国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6)注意构建有效的防雷减灾体系,编制不同地区雷击灾害风险的划分,制订不同地区防御雷电的技术标准,力求最大程度的降低雷电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伤害。
4.防雷技术工作风险的控制措施
(1)制订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措施和应急处理事故紧急处理系统,定期检查各类建筑物的安全防护装置和建筑上的金属设备和静电部件,加强安全检查和管理,除了检测现场所有的金属设备以外,其他金属设备同样应该有与建筑物共用可靠连接的地方,对连接松动的位置及时进行处理,保证其能够正常、安全地进行工作,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
(2)对于易燃易爆的现场,应当建立较为良好的安全保障和应急系统,完善防雷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使防雷技术人员能够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规范地进行操作。工作人员在进行防雷检测时应必须按照国家制定的操作规范执行对应的工作流程,充分了解气象防雷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其工作的责任感,必须按照工作的要求进行规范性的操作,避免工作中出现违章违规的情况,保证雷电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防止因为违规的操作而造成雷电监测数据丢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加大先进的防雷设施投入建设工作,最新、先进的雷电监测设备可以在区域气象防护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及时地获取雷电监测的数据,对某地区雷电所发生的信号进行关注,且有利于确保感应雷电活动,有效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可以从各方面进行资金筹集,加大资金的投入,用精密、先进的仪器设施保证雷电监测信息的精准,引进先进的防雷设备,加强对防雷电子信息系统建设的力度,在区域气象防雷技术工作中使用,提高雷电监测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保障防雷工作的高效顺利开展,减少雷电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4)对天气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视和指导,提高工作人员的防雷预警能力,建立与防雷工作站有关的雷电预警体系。在进行区域气象防雷工作的过程中,加强电子信息系统的监测力度,规范电子信息系统的操作。同时,区域气象站的相关部门之间要加大对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提高相关部门对于雷电灾害的数据分析和检测及预报能力。
(5)加强投入建设区域气象防雷网络,建立合理的区域气象防雷的社会管理网络,充分考虑区域气象防雷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例,保证区域气象防雷预测和相关部门的防雷工作人员能够与气象防雷联络员共同协作建立一个高效的区域气象防雷网络,保证一个高效的网络把区域气象防雷的相关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保证区域气象防雷部门作为一个非营利的单位部门存在,实现区域气象防雷工作的准确与高效。
(6)从本质上来说,区域气象防雷技术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来实施开展,因此区域气象防雷部门要加大气象防雷技术工作人员的培养投入,要善于引进专业的防雷技术人才,增加对区域气象防雷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及教育投入。合理应用区域气象防雷技术,要求防雷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突出技能,以及较强的工作意识和责任心,才能确保防雷工作的高效性。同时,防雷技术也涉及到先进仪器的精密使用、信息技术、物理分析等方面的技术,时代在不断革新,就要求不断提高气象防雷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对区域气象防雷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知识培训与技能更新,使区域气象防雷工作能够不断前进。
5.气象防雷技术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气象水平不断得到了提高,气象数据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依据。气象技术应用领域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展。气象可以分为气象信息服务和气象工程服务两个部分:气象信息服务主要是为广大民众提供科学、准确、完整的气象信息,直观地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比如,根据气象信息进行出行规划,或者说是穿衣标准等,给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气象工程服务主要就是为了加强气象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推广和运用,使其被应用的范围得更广、更全面,比如说利用人工降雨来缓解干旱造成的农作物流失和减产。气象防雷技术在今后会朝着技术以及预测预警发展的方向前进,因为任何的措施都需要对灾害做事前预测,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危害减少到最小,而气象信息正是这一技术的最优体现。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做好事前的工作总结以及充分地借鉴以往的知识不足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要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教训,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创造新的发展思路。这样,气象行业就可以实施总体规划、上下协同以及分层落实的发展道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社会资源,为构建健康和谐社会增添一分力量。最后,要坚持倡导气象防雷内部的激励与竞争机制,这样才能够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为调动,每一位员工都把自身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才能够使得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以不断提升。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防雷技术也必然会随之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从而大大的提高我国气象防雷技术的工作效率,减少我国的财产损失,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包勿日塔.自动站防雷工作要点及技术措施[J].农家参谋,2019,No.624(13):203-203.
[2]丁美萍.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探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000(024):132-132.
[3]宗锋,付彦兵.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探讨研究[J].北京农业,2012(3):175.
[4]胡淑娟,叶智.关于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1(11):57-57.
[5]云旦卓玛.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探讨研究[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2016(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