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属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危重综合征,同时也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有学者指出,冠心病是引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若不能在患者发病期间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不当会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存安全[1]。近几年来,中医对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持续深入,经长期实验发现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在此类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可更好改善病情,帮助缓解临床不适症状,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2-3]。有鉴于此,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7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当做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益气活血利水方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70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当做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方式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选择纳入35例患者,研究组选择纳入其余35例患者。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40~78岁,均值(55.84±8.13)岁;病程3~11年,均值(5.27±1.21)年;心功能分级:Ⅱ级9例,Ⅲ级22例,Ⅳ级4例。研究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42~78岁,均值(55.78±8.09)岁;病程3~12年,均值(5.31±1.16)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Ⅲ级20例,Ⅳ级5例。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在治疗中采用常规方式,具体方案:以患者病情为依据,合理选择洋地黄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抑制剂(ARB)、利尿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研究组还需加用益气活血利水方,具体拟方:黄芪取药30 g,党参取药30 g,泽泻取药20 g,茯苓取药20 g,白术取药15 g,当归取药15 g,川芎取药12 g,陈皮取药12 g,桂枝取药10 g,炙甘草取药5 g。此外,在辨证施治期间若遇心脾两虚者,应加药茯神15 g,远志12 g,龙眼肉、酸枣仁各10 g;若遇血虚者,应加药阿胶10 g,熟地黄、白芍各15 g;若遇阳虚汗出肢冷者,应加药附片15 g,煅龙骨、煅牡蛎各10 g。每日一剂,分2次口服,密切观察28 d。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定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时需要严格参考《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显效:患者治疗后的各项症状(心绞痛、呼吸困难等)改善显著,心功能(NYHA)分级提升2级;有效:患者各项症状轻微缓解,NYHA分级提升1级;无效:患者症状与NYHA分级均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病情加重。
(2)心功能指标:利用采血的方式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N终端脑钠肽(NT-pro BNP)水平,同时还应获取其心脏彩色超声,进而对患者心功能变化进行评估。通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患者的左心室参数,注意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3)运动耐量指标:根据Vera Bittner 4级法[5]分别测定两组的6 min步行距离。测定标准[6]:Level 1表示患者6 min步行距离不足300 m;Level 2表示6 min步行距离介于300~374.9 m;Level 3表示6 min步行距离在375~449.9 m之间;Level 4表示6 min步行距离超过450 m。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的开展需要利用活动平板、美国 Med Graphics 心肺运动仪等工具,经气体采样管对患者呼出气予以连续自动采集、分析,进一步测定不同运动阶段的摄氧量(VO2)、运动峰耗氧量(PVO2)以及每搏耗氧量(VO2/心率HR)。
(4)用药副反应情况: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所出现的用药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具体反应可包括腹部不适、失眠、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学方法
以软件SPSS 21.0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录入。针对连续性变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行符合正态分布的t值检验;针对定性资料,利用(n,%)表示,并行检验。如果检验值最终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心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几乎相似,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 BNP、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变化程度较之对照组更加突出,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x̄±s)
2.3 运动耐量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各项运动耐量指标几乎相似,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PVO2以及VO2/HR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变化程度较之对照组更加突出,P<0.05。见表3:
表3 两组运动耐量指标对比(x̄±s)
2.4 用药副反应情况对比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用药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7%、17.14%,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用药副反应情况对比(n,%)
3讨论
经查阅中医学相关著作虽未发现“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根据患者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易倦等)可将其纳入“水肿”“支饮”“喘证”与“心悸”的范畴[7]。作为各类急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心力衰竭其实是由气血阴阳不足造成的病理产物。当患者罹患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后,不仅会损伤其心脏,同时也会对肝、脾、肾等脏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8-10]。
为改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医院拟为其提供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治疗。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各项心功能指标几乎相似,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 BNP、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LVEF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变化程度较之对照组更加突出,P<0.05。(3)治疗前,两组各项运动耐量指标几乎相似,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PVO2以及VO2/HR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变化程度较之对照组更加突出,P<0.05。研究证实,益气活血利水方中包含了黄芪、党参、泽泻、茯苓、白术、当归、川芎、陈皮、桂枝以及炙甘草等十数种中草药,患者如果遵照医嘱进行积极治疗,既能调节机体免疫,改善内皮功能,又可以促进血流循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升运动耐量[11-12]。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帮助其着力改善心功能和运动耐量,从而促进疾病预后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贺小芳,唐蓓蕾,王显,等. 益气活血利水方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饮证患者疗效分析[J]. 现代中医临床,2020,27(3):9-12.
[2] 商行,潘杨,郭家娟.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衰的实验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2022,15(9):1701-1706.
[3] 邓坤,周婧,李广兵,等.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9(4):27-30.
[4] 李佳卓,张鸿婷,邹国良,等.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学报,2021,49(10):81-85.
[5] 周丽,李春林,雷美霞.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及对血清B型利钠肽和心功能的影响[J]. 河北中医,2021,43(12):1984-1988.
[6] 闫明霞. 加味益气活血利水汤与左卡尼汀联合使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的影响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5):1882-1884.
[7] 臧冬梅,孟祥慧,杜玉杰,等. 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协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利尿剂抵抗效果分析[J]. 微循环学杂志,2020,30(2):30-32.
[8] 刘冠巍,李琴. 自拟益气活血利水强心方对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J]. 四川中医,2021,39(2):66-70.
[9] 李星星,吴旸,林泉,等. 益气活血利水方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停证的随机对照试验[J]. 中医杂志,2019,60(20):1741-1746.
[10]陈正瑜,邓钰.益气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19):3536-3538.
[11]王宁,王云振,黄培培,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水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中医研究,2022,35(02):30-33.
[12]李星星. 益气活血利水方改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