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朱小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朱小棠 ,.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思考[J]. 现代康复医学,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7002.
摘要: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高职高专院校开办的一门医学技术专业。本文主要探讨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为下一步更好的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打下基础。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信息化教学
DOI:10.12721/ccn.2021.157002
基金资助: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资助项目SGYYB2020-45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着眼于解决各种伤病残引起的功能障碍的一门新学科—康复治疗技术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些年,教育部颁发了系列文件倡导信息化教学改革[1-2],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做好信息化教学打下基础。

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信息化改革的必要性

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及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进行了如下总结。

1. 专业课程特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针对意外伤害、各种疾病、术后、先天残疾等所致的心身功能障碍进行治疗的新学科,是一门较新的医学技术专业。专业设置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还有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专业方向课程有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人体机能学、神经病学、骨科学、康复医学概论、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儿童康复技术、康复工程技术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有运动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神经康复技术、肌肉骨骼康复技术等课程。多数专业方向课程(如人体解剖学、人体发育学、骨科学等)的特点是理论性强,需要大量的背诵和记忆,较为抽象枯燥;专业核心课程除了掌握理论基础外,需要通过大量实操提高操作能力,但是由于一个班级通常在20人以上,有的学校一个班级甚至达到40人以上,采取教师演示实操、学生观摩后进行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效果不甚理想。信息化教学可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资源,可用动画、视频等化解抽象问题,且可重复观看,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2. 学生特点。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现代大学生几乎人人一部手机不离手,“低头族”比比皆是,课堂上任由教师在讲台上“吐沫横飞”的讲课,学生在讲台下面岿然不动的刷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也可看到,学生对互联网依赖性强、对新鲜事物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直观形象有趣的动画、视频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可更好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 教师特点。多数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迫切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而信息化教学易于进行线上及线下师生互动、对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较高,是教师尝试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新途径。

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探讨

不论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方向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均可通过实施信息化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效果[3]。笔者通过查阅文献[4-5]、结合自身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经验,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方案进行探讨。下面将从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 学情分析。教师应熟知学情特点,制定教学方案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可以通过“问卷星”或者“职教云”、“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背景。为充分了解学生对本次课堂所需基础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掌握情况,可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相关题目进行检测。

2. 教学准备。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这些目标展开。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本次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并制定相应的重难点解决策略(如可通过动画、视频、案例等化解重难点)。康复治疗技术方向专业课程如人体解剖学、人体机能学等,可制作大量的动画来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和抽象知识;专业核心课实操部分可制作视频,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因此,教师应在课前收集、制作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并提前在教学平台发布,供学生学习使用。

3. 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充分利用除课堂之外的“第二课堂”,教学实施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1)课前导学,教师可在教学平台发布视频、动画、案例、PPT、问卷调查等资料供学生预习,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也可通过微信群、QQ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2)课中教学实施,教师使用职教云、学习通等教学平台,根据教学需要选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首先,信息化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为化解重难点的学习难度,可以通过制作动画、视频、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分解,将重难点碎片化、直观形象化。如在《人体机能学》讲授呼吸过程的时候,可以将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分别制作为动画,生动形象的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在专业核心课程如《运动治疗技术》关节松动术学习中,可制作动画,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康复治疗师如何施力使得关节在哪个方向上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平台,通过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和操作对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如在《神经康复技术》课程讲授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时,可在虚拟仿真条件下,让学生设计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真实感受患者的功能障碍并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其功能,这比传统经常采用的使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充当患者模特学习效果更好。其次,信息化教学有助于进行学习监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随时发布习题检验学生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以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这是非信息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一个功能,即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全班学习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决定是讲授抑或增加师生互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信息化教学加强教学管理,如网络教学平台一般都有课堂签到、课件学习进度查看等功能,便于教师加强教学管理。(3)课后巩固练习,教师可在教学平台布置作业,与学生交流互动进行答疑解惑,巩固学习效果。

4. 考核评价。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建议。学生成绩评价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可根据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的学习记录、平时测验、参与课堂提问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操成绩等指标进行考核打分。期末成绩可在教学平台的题库里设置题目进行考核,在职教云教学平台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里面有大量的题库可供参考和使用。

三.小结

信息化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化解教学重难点,使抽象理论生动形象化、趣味化,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强大,可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是符合现代教学模式的教学手段,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线下课堂教学时[6],全国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对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医学专业,既有理论性很强、枯燥的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等,也有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如运动治疗技术等,这些课程特点开展信息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做好信息化教学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收集和制作,这对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充分提升自身信息化技术能力,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理论知识过硬、操作能力够强的优秀康复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国发[2017]4号.

[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教技[2018]6号

[3]  杨云帆.基于信息化教学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课程设计研究[J].科技视界,2019,24:175-176.

[4] 王丹.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45-246.

[5] 刘华.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治疗技术》教学改革情况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2:208.

[6] 陈浩,欧阳可雄,陈伦秋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融媒体教学模式在口腔颌面外科学中的实践[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0,11(17):1-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