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正常感觉、运动、自主功能的障碍,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截瘫或四肢瘫,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十分重要[1]。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之一,虽具有显著效果,但术后康复训练也十分重要。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骨科康复护理在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外科收治的42例脊柱脊髓损伤术后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21例,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6.58±8.23岁)和研究组(21例,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5.98±8.36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作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病情监测、饮食护理、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骨科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急性不稳定期康复训练。伤后2~4周,指导患者床上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由近端至远端,每个关节被动活动5~10次,2次/d,脊柱不稳定时,注意肩关节和髋关节活动,并加强肌力训练,能主动运动的肌肉都应适当运动,同时行呼吸功能训练,主要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体位排痰等,同时指导患者行膀胱功能、床上体位变换训练等,床上体位变换训练可预防压疮、痉挛、畸形等发生,保持关节活动度。
1.2.2急性稳定期康复训练。伤后4~8周,指导患者行关节活动、肌力训练、膀胱功能等训练,并指导患者练习坐位平衡训练、斜床站立训练,指导患者练习使用轮椅,学会由床上向轮椅转移,指导患者练习进食、穿衣、洗漱、排便等,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1.2.3恢复期康复。于早期康复训练基础上开始进行加强患者残存肌力和全身耐力训练,进一步强化平衡、肌力等体能性训练,对可能恢复站立或步行的患者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并对数据作以分析。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FMA)评定量表评价,得分越高,代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越好,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评价,分数越高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FMA评分、ADL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前研究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下表:
表 两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3讨论
脊柱脊髓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致残性疾病,常见病因有外伤、脊柱肿瘤、脊髓肿瘤、脊髓炎症、脊柱结核等,可导致患者神经结构功能受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和参与社会活动限制等,对患者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其采取及时早期的治疗十分重要[2]。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脊柱脊髓损伤的常用方法之一,虽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与康复锻炼密不可分。
以往在脊柱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护理中多采用常规护理,但总体效果欠佳,故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护理方式十分重要。研究发现,及时、恰当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3]。康复护理是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患者康复训练的一种护理方式,本研究中,康复护理从急性不稳定期、急性稳定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对患者实施了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呼吸功能训练、膀胱功能训练、床上体位变换训练、坐位平衡训练、斜床站立训练、轮椅转移训练、平衡训练、站立和步行训练等,全面综合的康复护理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FMA评分、ADL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前研究组FMA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骨科康复护理是切实有效的。
综上所述,将骨科康复护理应用于脊柱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夏佩芳,陆秀珍. 浅谈骨科康复护理在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的应用[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0):149-150.
[2] 白洋,杨美英,尹倩,等. 骨科康复护理在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的应用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275+277.
[3] 袁乔霞. 骨科康复护理在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的应用效果分析[J]. 黑龙江中医药,2019,48(05):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