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以及居民用水量持续增加,公共用水受污染现象也日趋严重。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增多、含量增大,同时对水质检测的准确性、稳定性造成了冲击。因此,根据当前水质检测情况,研究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方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探究开展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水质检测工作包含很多工作内容,对于江河湖海中的水质应开展水源速度、流量检测工作。地表水和人们生活中地使用的下水有重要联系,工作人员应充分意识到水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开展水质检测工作,准确对水质进行判断,针对检测不合格的水质,应给予科学地处理,确保水资源质量。
二、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影响因素
1.水质种类及方案
公共卫生领域,根据水质种类的差异,适用的检测手段、检测方案也具有一定区别。①根据水质来源的不同,适用于地下水检测的标准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地表水检测则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相关要求制定检测方案。②根据水质用途的不同,生活饮用水检测、城镇污水处理检测分别需要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总则》(GB/T 5750.1—2006)、《城镇污水水质标准检验方法》(CJ/T 51—2018)的相关标准检测。若在水质检测过程中无法保证水质检测标准与水质种类的一一对应,则会对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
2.稳定性以及准确性影响因素
我国水质按功能可细分为地表水、饮用水、海水、地下水、工业用水、景观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在水源不同情况下,需运用不同的采样和检测方法,同时由于检测设备也有所不同,检测结果稳定性以及准确性也会呈现出差异性。另外,样品存储、样品运输、人员、环境、材料之间的差异性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3.检测仪器影响
进行水质检测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仪器操作水平,可以熟练操作仪器并掌握各项检测技能。由于检验仪器操作流程比较烦琐,在检测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心态,避免检测结果出现误差。操作仪器时,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循水质检测流程和标准,开展相关工作。
4.水质采样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水质检测需要进行多次检测才能够完成,需要合理的设计水质采样的频率,若频率过高,则极易污染水体并破坏水体结构,若频率过低也会导致水质检测工作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与价值。
三、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方法
1.保证水源水样采集代表性
水样是从不同类别水体内获得的实物证据、资料。为保证水源水样采集的代表性,水质检测人员应根据水样需检测的项目以及目的,进行水源水样采集位置、采集量记录、采集时间、采集频率的逐一确定,并在现场开展部分项目的直接测定。
①在采样位置选择时,综合考虑水质周边环境,进行水质检测位置的恰当选择。在地表水采集时,需结合水质检测要求,进行背景断面与控制断面、对照断面与样品采集断面、出境断面与入境断面的逐一设置。在断面设置完毕后,进行采样垂线数、采样垂线上水样采集点数的逐一确定,保证水质检测过程中准确、可靠数据的顺利获得。②在采样量记录时,检测技术人员应对每一原始指标进行规范记录,保证其在恰当范围内。③在安排采样时间时,检测技术人员应根据季节变化,综合考虑枯水期、多水期,恰当设置水样采集周期。
此外,在环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人员条件以及试剂种类也对水质检测结果具有较大影响。利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水质中总氮值测定时,作为重要试剂的过硫酸钾的纯度对空白值水平、水质中总氮测定准确性均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在根据要求选择国家标准分析纯的过硫酸钾(总氮含量在0.005%以下)的基础上,水质检测技术人员还需综合考虑试剂质量、厂家与批次等因素,优先选择优级纯的过硫酸钾,控制A275与A220的百分比值——空白值小于20.00%。
2.提升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分析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是保障水质检测工作质量的基础,我国水质检测相关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切实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能够促使水质检测数据与真实水质数据相符。在对水质检测数据分析与整理时,最重要的是需要做好数据的审计、审核与整理。①从数据审计工作的角度分析,在进行数据审计工作前,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包括水体内含磷物质的分类、含氮物质的分类、有害金属物质的分类及pH值等,随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记录。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收集数据的顺序依次进行数据记录,避免数据混乱的现象,从而保证数据计算与记录的准确性。②从数据审核工作的角度分析,需要将计算好的数据交予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主要是根据水质检测的计算数据判断水质的情况,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③从整理工作的角度分析,整理工作主要是对审核后的水质数据情况进行整理,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后续工作人员的查询与管理,从而提高对水质检测管理的控制能力。
3.保证检测精密程度
开展水质检测工作时,应运用科学措施进行管理,对人、机、法、料、测、环进行严格控制,重视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控制工作。
(1)运用专业性仪器和设备。需重视设备和仪器的维护,定期开展核查,保证仪器设备使用时为正常状态,严禁使用检定不合格或者未经检定的仪器。
(2)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针对试剂、标准物质、消耗材料等,需积极建立供应商名录,并加强试剂验收、采购、储存过程中的核查工作,避免试剂在不合格情况下出现结果失真问题。
(3)关注环境与检测方法。需积极进行环境管理工作,包括湿度、温度、照明、采光、采暖、通风等,做好日常管理,保证环境符合水质检测的要求,检测过程中需严格参照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地方标准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4)把控质量与审核处理。运用标准物质、平行样、加标回收、人员对比、留样复检等多种方式,将检测结果的误差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积极参与能力验证,及时发现不足,提高检测水平。在进行数据审核处理时严格控制数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保证水资源质量,减少其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需要重视水质检测的稳定性。检测人员应全面分析检验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水质检测方案,确保分析步骤和方法的有效性、准确性以及安全性,对每个工作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减少检测误差,确保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提高水质检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韬.如何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J].幸福家庭,2020,7(16):156-158.
[2]曲静.关于提高水质检测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方法[J].检验检疫学刊,2020,6(20):97-99.
[3]王慧,张云仙.探讨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提高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20(4):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