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中的动物疾病类型多样,病因主要来自动物自身、养殖环境和人员操作。因此,需要在病因来源的3个主要方面进行动物疾病的控制和防范。提高基层畜牧养殖的质量,规范化畜牧养殖操作,保护养殖户利益,同时达到保障畜牧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开展动物疾病控防的意义
畜牧养殖业中,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为重大的是畜牧养殖产品的食用方面。感染疾病死亡的动物肉类往往会导致食用者食物中毒,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导致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影响非常恶劣。为了保障人民的食品健康安全,做好畜牧养殖业的动物疾病控防工作十分重要。此外,动物疾病往往具有大规模传染性,一旦爆发会导致数量巨大的动物染病或死亡,不但会对养殖者的经济效益造成重大打击,同时畜牧养殖产品的缺乏会对市场经济和人民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的影响,如今年非洲猪瘟事件。因此,做好畜牧养殖业的动物疾病控防工作,将动物疾病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和物质充足,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维持社会生活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二、常见的动物疾病以及发病原因
1传染病
对动物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动物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病原菌导致,在发病后,感染性较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当与其他动物接触时或者间接接触时,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染,传染病较难预防,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动物的发病症状以及临床变化进行病情的诊断。
2寄生虫导致的疾病
寄生虫也是导致动物发病的原因之一,寄生虫的种类有很多包括原虫以及蠕虫等,寄生虫在动物的体力依靠吸收营养生存。寄生虫都有固定的宿主,在传播时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例如直接食用带有寄生虫的水以及饲料。
3其他类型的疾病
普通型疾病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内科、外科以及产科疾病,会导致动物的消化、呼吸等系统出现异常,影响正常的营养代谢。而外科疾病指的是动物的外伤,产科疾病主要发生在生物的怀孕期以及分娩期。
三、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的致病因素
1人为影响因素
管理不科学,养殖场内未配备足够的专业管理人员及消毒人员,导致养殖环境脏、乱、差,进而引发疫病。
错误用药,在治疗患病动物时,因养殖管理人员医学知识匮乏,技能操作水平较低,常出现盲目用药治疗问题,轻者药效无法充分发挥而影响治疗效果,重者可引发动物因中毒而死亡。
配套设施不完善,多数养殖场存在着选址不当、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各种问题,养殖场周边环境恶劣,养殖场内常滋生大量细菌,极容易引发动物疫病。
2环境因素影响
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动物是否可以健康成长,良好的生长环境可以保证动物能够健康成长,促进动物新陈代谢,使动物的免疫能力提高,在我国养殖业中,需要改善动物环境,才能提高疾病防控工作质量。加强饮食、饮水等方面的卫生管理,尽量减少噪音,加强动物的安定性,防止疾病的发生。
四、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对策
1注重科学饲养,精心管理饲料
畜牧养殖的重点还是对动物的科学饲养,根据动物个体情况调整饲养方案。一些常见的普通动物疾病很多时候并不会出现极为严重的症状,鲜少会导致动物个体死亡。但如果忽视这些普通疾病,还延续过往的饲养方案,会导致动物个体免疫力下降,身体机能运转不畅,轻则小病久病不愈,重则引起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导致个体死亡。如某动物个体的消化道本身较为脆弱,而饲料方案以增重为目标,添加了较多的营养剂,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动物个体出现身体不适,饲养结果与目的适得其反。此外,还需要注意动物饲料的科学管理。在炎热的夏季,部分动物饲料会由于气候问题或储存不当出现饲料腐坏、变质等问题。在日常饲养管理中,还要注意保持饲料卫生,避免掺入沙石和其他物质。一定要注意科学饲养,精心管理饲料,杜绝病从口入。需强化饲料营养物质配比,结合动物生长阶段合理调整营养比例,通过科学配比提升动物疾病抵抗能力。在日常饲养中,需避免动物可能受到的人为因素影响,在养殖场内建立适宜养殖制度,强化养殖环境建设,定期清洗养殖场并加强通风,及时清理并消毒动物排泄物。自行在养殖场内建立动物繁殖体系,避免动物生长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加强养殖场所的管理
畜牧养殖中,对养殖场所的管理也是控防常见动物疾病的重要一环。很多动物传染病是通过空气、水源、动物体液、排泄物、蚊虫接触等进行传播。为了预防此类传染病,首先要注意对养殖场所的基础设备进行调整、改换和升级。保证饲养场所的水源干净、充足,空气流通,定期进行卫生管理,营造良好的卫生条件,从客观条件控制病原的产生和传染。其次,要及时清洗饲养槽,防止饲料变质污染料槽。最后,需要定期开展动物检疫工作。有条件的可以引入现代技术,定期对动物状况进行检测和记录。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排查。如果发现动物传染病已发生,且进入发病期,一定要注意及时将染病动物和其他动物隔离,并进行对症治疗。立即清理该动物接触过的场所和器具,防止疾病二次传播。
3注重动物的疾病免疫工作
畜牧养殖中疾病不可避免,但养殖人员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养殖人员要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意识,充分重视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结合当地动物疾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及时对动物进行系统检查并注射疫苗,以防止动物发生疾病。其次,养殖人员要严格落实检疫制度,及时给动物注射疫苗,提高动物抗病能力,防止动物发生疾病。再次,养殖人员应加强对动物的管理,尤其是在疾病高发期约束动物行为,实现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控。
4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当发生疫情后,养殖户需要立刻采取有效的手段对疫病进行治理。动物发生疫病后,需要养殖人员根据动物的临床症状确定动物的疾病类型,然后对动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加强动物的免疫能力,加强免疫系统功能,养殖户需要从长久利益出发,一旦出现疾病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疫病扩大。对动物注射疫苗时,也要注意疫苗的适用种类,使动物的抵抗能力提高,在治理过程中也要进行视频监控,为后续的治疗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能快尽快解决疫病,减少经济损失。
5疫病善后工作
在发生疫病后,需要做好疫病的处理以及善后工作,防止疾病扩张对养殖场内其他动物造成影响,出现大规模的经济损失。对于已经感染的动物需要尽快的隔离,防止感染更多的动物。制定饲养标准,对使用的饲料进行搭配,为动物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动物的抵抗能力,而且也要定期进行通风,潮湿的环境很容易造成病菌大量繁殖。
结束语
加强疾病控防检疫流程,加强养殖场所的管理,完善动物养殖技术,让动物疾病防控工作更加科学合理高效,提高畜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健康,实现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运高。探析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20,16(6):48.
[2]李安宁。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20,1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