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检测工作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需保证监测点合理性,采样时间科学性,保检测精密度,对结果进行严格审核,进而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充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在实际水质检测的过程中,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需要科学地选择监测点,合理的设置采用频率,同时需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并做好误差分析与处理工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水质检测设备,规范样品的运输与保存。
1 水质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1.1稳定性以及准确性影响因素。
我国水质按功能可细分为地表水、饮用水、海水、地下水、工业用水、景观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在水源不同情况下,需运用不同的采样和检测方法,同时由于检测设备也有所不同,检测结果稳定性以及准确性也会呈现出差异性[1]。另外,样品存储、样品运输、人员、环境、材料之间的差异性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1.2水质采样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水质检测需要进行多次检测才能够完成,需要多次对水源进行采样,因此,需要合理的设计水质采样的频率,若频率过高,则极易污染水体并破坏水体结构,若频率过低也会导致水质检测工作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与价值。
1.3毒害物质指标。
水资源在被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环境、设备、管网等多方面影响,容易出现有害物质,进而使社会生产、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不良影响。水资源中毒害物质的检测指标可以划分为2种,一种为检测有机物质,其中包括酚类、氰化物、有机农药等;一种为检测重金属,其中包括汞元素、铅元素、铬元素等。
2 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方法
2.1科学选择监测点。
在进行水质监测点选择时,监测点水质需具有代表性,要综合考虑水质检测地区的环境状况及水体污染状况,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选择水质监测点。因此,在设置水质监测点时,不仅需要在水流的平行方向设置监测点,还需要在水流的垂直上方设置监测点[2],优先选择靠近渗透度比较小的蓄水层。
2.2制定水质检测方案。
水质检测过程中,因需检测项目较多且对应项目适用的检测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有效控制系统误差,检测人员应制定水质检测方案。在河流水质检测方案制定时,检测技术人员应对河流深度、宽度进行测定。在确定测定值处于规范标准限度内后,综合考虑水平、垂直情况,进行检测位置的规划以及加固。一般来说,为保证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应将水质检测点设置在河面(0.35±0.15)m的位置。除确定水质采样种类以及其周边水文环节外,检测技术人员还需综合考虑相应种类水质检测点的地质地貌、被开采、被污染物渗透情况等,恰当选择水质检测点位置[3],进而判定水质污染距离,确保以正确、稳定的水质检测方案进行执行。
2.3积极引先进的检测设备。
水质检测是一种对检测设备依赖性较强的工作,大部分检测的数据均需要在针对性较强的检测设备的辅助下才能进行,检测设备能否正常稳定的运行会对检测结果带来直接的影响;同时,先进的检测设备在水质检测精准度及水质检测稳定性上均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不仅可以缩减检测流程、提高检测效率[4],还能够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实现对多类物质的检测,对于提高我国水质检测工作的工作质量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设备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2.4保证检测精密程度。
开展水质检测工作时,应运用科学措施进行管理,对人、机、法、料、测、环进行严格控制,重视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控制工作。(1)运用专业性仪器和设备。需重视设备和仪器的维护,定期开展核查,保证仪器设备使用时为正常状态,严禁使用检定不合格或者未经检定的仪器。(2)对材料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针对试剂、标准物质、消耗材料等,需积极建立供应商名录,并加强试剂验收、采购、储存过程中的核查工作,避免试剂在不合格情况下出现结果失真问题。(3)关注环境与检测方法。需积极进行环境管理工作,包括湿度、温度、照明、采光、采暖、通风等,做好日常管理,保证环境符合水质检测的要求,检测过程中需严格参照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地方标准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4)把控质量与审核处理。运用标准物质、平行样、加标回收、人员对比、留样复检等多种方式,将检测结果的误差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5合理设置采样频率。
合理设置采样频率是保证水质检测准确度的基础。根据水质污染的情况合理的设计采样频率,水质符合国家标准的地区,可按月度或季度对水质进行采样;水质污染严重的区域,可一周或两周进行采样。此外,水质的采样点是不可随意更改的,且水质采样的范围广阔包括表层、中层以及深层[5]。
2.6做好误差的分析和处理工作。
误差是指水质检测的数据结果与实际上的水质数据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水质检测的过程中,常存在数据出现误差的情况,但水质检测数据出现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可通过误差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来还原真实的水质数据,从而降低误差对水质检测结果的影响,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因此,做好误差的分析和处理工作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做好误差的分析和处理工作,需要保证水质检测的仪器设备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相关工作人员需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工作,在仪器设备使用完后,清理设备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若使用到玻璃材质的仪器设备时,不仅需要对设备进行彻底的清理[6],还需要进行细致的计量校正,保证仪器设备能够正常的使用。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以及居民用水量持续增加,公共用水受污染现象也日趋严重。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增多、含量增大,同时对水质检测的准确性、稳定性造成了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日趋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全面的提升与质的飞跃,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以后,人们已经完全不满足于现在的生产生活现状,而是对更高层次的生活心驰神往,更多的人注重养生,吃更加健康的食物,引用更加健康的水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水质检测的要求与难度,督促人们不断地提升现有的技术水平,利用更加有效的资源,提高对水质检测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爱丽.探析提高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的策略[J].云南化工,2020,47(2):62-63.
[2] 林美丽.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11):49-50.
[3] 高虹.如何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J].检验检疫学刊,2020,30(4):147-148.
[4] 曲静.关于提高水质检测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方法[J].检验检疫学刊,2020,30(3):150-152.
[5] 张文韬.如何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稳定性[J].幸福家庭,2020,7(16):156-158.
[6] 曲静.关于提高水质检测准确性与稳定性的方法[J].检验检疫学刊,2020,6(20):97-99.